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高校的发展与学校主要领导的治校思路息息相关。华中科技大学从建校之初的区域性工科强校发展为我国的一流大学,只用了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而这个重要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华中科技大学几届校领导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敢于创业敢于做事的魄力。
从被誉为“华工校父”的朱九思时代,华中工学院就完成了从纯工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一是广集人,从全国各地引进600余位教师,奠定了学校壮大的基础;其次完成了学校从单纯的教学中心到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转变;最后是打下了学校大发展的框架。接任的黄树槐院长则在朱九思时期打下的地基下,将房子盖了起来,同时将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经过黄树槐校长近十年时间的发展,华中理工大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打破了社会上对“没有九思,华工就会走下坡路”的担忧。
1993年,黄树槐校长任期届满,光荣的从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一职上退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接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一职。杨老德才兼备,威望很高。但是这份任命也在华工内外产生了一定的质疑,那就是杨叔子在担任校长之前从未担任过领导职务,甚至连学校的教研室主任都没当过。杨叔子院士能否不辱使命,带领华工继续跨越式发展,成为当时坊间的一大关注点。
没有做过任何领导的校长——杨叔子院士
杨叔子1933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19岁的他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1952年,全国范围的院系大调整将武汉大学的机械、电气和动力等工科院系与其他几所高校的相关院系组建了华中工学院,杨叔子也由此成为华中工学院最初的一批学子,从此结下了与华中工学院一生的缘分。
1956年,23岁的杨叔子在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华中工学院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改革开放之初,朱九思治下的华中工学院大规模的向国外公派留学和访学,还是全国第一个支持自费留学的高校。在华工的这种大潮下,杨叔子于1981年远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学。
在美国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打开了杨叔子研究的视角,他创造性地将机械工程这个古老的学科与其他新兴学科交叉,拓宽了机械工程学科的范围和生命力。凭借在机械工程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杨叔子教授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
1983年底,杨叔子从美国回来之后,朱九思按例接待了这位归国留学人员。朱九思热情的询问杨叔子有何要求,而一心治学的杨叔子并没有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而只是提出了不担任任何一级领导职务的请求。也因此,杨叔子教授在华工从未担任过任何一级的领导职务。
但在黄树槐校长任期届满之际,华工发展的重任还是被托付到杨叔子院士的肩膀上。
从杨叔子院士到杨叔子校长
在黄树槐行将届满之际,国家教委按照规定与华工的专家教授和管理团队座谈,询问对新校长人选的看法,杨叔子院士也在被咨询的专家之列。但杨叔子不知道的是,他也是校长的潜在考虑人选之一。因此,当教委问杨叔子大学该怎么办时,杨叔子回答说“抓育人”。当教委进一步询问杨叔子该怎么抓育人时,杨叔子回答了四点,即“强基、扶优、支新和重交”。
也正是杨叔子回答的这四点让教委非常满意,经过审慎研究和慎重考虑,杨叔子院士被任命为华中理工大学第二任校长,接替劳苦功高的黄树槐校长。但没有丝毫行政经验的杨叔子在上任伊始还是闹了笑话,他将一份财务的文件直接给了学校财务处的负责人,而没有通过校办。由于手续不全,导致了相关事务处理的进展缓慢。
但在华工全体校领导的帮助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支持下,半路出家走向领导岗位的杨叔子还是逐渐适应了角色,并在华工发展的历史关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抓住历史的机遇,跻身211工程
211工程是国家面向新世纪作出的巨大决策,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211工程推出之初,除教育部外,其他部委和省份只有1-2个名额。教育部最开始有12个名额,已进入11所。后经多方争取,教育部最终拿到了13个名额,华工和另一所兄弟高校得以进入。
杨叔子院士作为当时少有的院士校长,参加了很多高校的“211工程”预审,对学校顺利进入211工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当杨叔子院士去其他兄弟高校参加211工程预审时,经常带着华工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对于学校制定211工程整体规划报告和实施预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除此之外,杨叔子院士还是我国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在杨叔子校长的倡议和华工的先行先试下,教育部在华工召开了“全国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会议。华工被选举为协作组组长单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当选为副组长单位。这充分说明了华工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
后序
1997年,年届65岁的杨叔子从校长上退休。上海有所高校随即想将杨叔子院士挖过去,而西安交大的一位老教授听闻此事之后,只是哈哈大笑着说:
“杨叔子挖不过来,他的命根在华工,他不会过来的”。
您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