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常常听人说,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有三座大山或三大难题,即上学难(教育)、看病难(医疗)和住房难、让很多人望而生畏。据不少人认为,因这三座大山所带来的压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孩子一出生,整个家庭就会直接面对这三座大山。然而,低出生率跟老龄化结合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中国正出现这种情况。
人们对很多事物的判断和认知都离不开自身体验。个人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三观。三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各自的认知与知识结构、主观意识以及大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为写这篇,我专门搜了一下关于三座大山的具体解释。但是,我首先看到的却是第一阶段的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大敌人,好比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旧中国人民的头上。" 以此推论,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很有可能也会受新时代的新三座大山("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的影响。
当然,此大山非彼大山,没有可比性。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大山"不一定就是坏事。重点在于,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大山",他都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当下人们的三观。
让我们了解一下关于德国就上面所说的三座大山之一,即教育大山的基本状况。德国处于哪种阶段?德国人是否也面临"上学难"的问题?
再则,德国模式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德国人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如果你喜欢统计数据,你肯定会喜欢这篇,因为文中列出了很多很详细的统计数据。但阅读时需要注意,大多说数据都有可能过时。读者们千万不要死记硬背这些数据,而是了解背后的原理即可。
简单地通过现状描述与数据对比分不出高下。需要进一步解读和提取背后那些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才更有价值。
德国教育
1
数年前,很多德国年轻家长在抱怨一个问题: 幼儿园位置严重稀缺。年轻妈妈们只能被迫停职在家看孩子(自己其实更想上班)。后来,联邦家庭部出台一项政策: 准备数亿欧元,敦促各地方政府(Kommunen)向联邦政府申请补贴,扩建幼儿园。不仅如此,联邦政府还立法,保证让所有三岁以下幼儿都能上幼儿园(不是因为费用高低,而是提供足够多的幼儿园位置)。如果做不到,家长有权控告地方政府(的失职)。联邦政府赋予家长诉讼权(Klagerecht)。
(图)从2008年到2019年:德国各地方政府每年向联邦政府申请用于扩建幼儿园的补贴。
从2015年到2020年:补贴学校基础建约35亿欧元,比如加强节能与环保措施。
从2019年到2022年:联邦政府出资35亿欧元专门(ausschließlich)用于学校扩建或校楼装修。
2019年5月17日生效了所谓的DigitalPakt:到2024年,联邦政府将拿出50亿欧元帮助各州加深数据化建设,到2021年年底之前必须要用完一半金额。
在欧洲,德国学校数据化程度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图)2019年数据:
关于网络学习指数,排在前三的分别是爱沙尼亚、荷兰与芬兰。德国处于中下水平的最后一名,垫底。
关于德国幼儿园的收费没有统一标准。但他有一个基本原则:家长收入越高,费用越高。每个联邦州的每个城市的每个区的收费标准都有可能不一样。即使能给出一个平均值,跟实际情况也有很大差距。重要的是知道背后原理。只有知晓背后原理,才能看懂日常的相关新闻报道。
这张表格显示,德国各州家庭支付幼儿园(或在幼儿园被照顾的儿童)费用占家庭净收入的比例。
石河州最高,占9%。(我也不知道为何石河州的比例会这么高?)
梅前州其次,占8,2%
柏林最低,只占了1,8%。
按家长年收入为标准(仅供参考),各个城市幼儿园的收费对比。柏林是零费用。
据贝塔斯尔曼基金会调研显示,除家长收入以外,幼儿园费用成本还取决于你生活在哪个州(Bundesland),甚至是哪个县(Landkreis)。不仅州与州之间有很大差异,县与县之间的幼儿园质量和费用的差距也颇为明显。
主要看蓝色数据:幼儿园
衡量幼儿园质量的只一个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指标是Personalschlüssel,即平均每位专业人士看管幼儿园儿童的比例。比例越低,通常被视为高质量的指标。
梅前州"质量最差":每一位幼儿园教师要看管13,7个儿童。
不莱梅"质量最高": 每一位幼儿园教师要看管7,5个儿童。
(注意: 仅供参考)
整体上而言,贫困和富裕家庭所承担幼儿园费用的比例不成正比。家长收入越低(越高),幼儿园费用占收入的百分比越高(越低)。
于是乎,很多家长表示,既然公立教育都免费,为何针对幼儿园收费?这难道不属于政府的义务,一种不公平吗?
从这种舆论中便能看出,一般幼儿园收费不会太贵(所有公立幼儿园都获得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补贴。家长所承担的部分费用只占总开支的少数)。
除此以外,很多人也认为,地方政府必须提供足够多的幼儿园位置,不能强迫年轻妈妈离职在家带孩子。德国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大约70%。然而,督促更多妇女就业也是政府多年来的提倡。现实中,两者似乎有点自相矛盾。
目前有两种舆论:废除幼儿园费用和支持现有制度
三年前,社民党曾提议,由联邦政府承担所有幼儿园费用,减轻低收入家庭成本,促进更多妇女就业。该建议受到经济界鼎力支持。梅前州州长强烈建议由政府承担所有幼儿园费用。
Manuela Schwesig,前联邦家庭部部长,现任梅前州州长
反对者认为,废除现有制度(按照家长收入标准)不会起到促进更多女性就业。联邦政府可以拿出更过财政预算改善幼儿园质量,比如降低Personalschlüssel的比例。他们认为,中等和高等收入家长群体并不介意支付更多幼儿园费用,他们更在意的是幼儿园质量。高等收入家庭每月支付500欧元以上的幼儿园的费用也很常见。但如果仅仅只是废除其费用,但不改善其质量,高收入家庭并不一定支持。
2
德国有一种补贴叫儿童津贴(Kindergeld)。德国将新生儿视为国家未来的财富(都是"潜力股")。既然是国家未来的财富,理应要善待。理论上来说,每个新生儿都能获得政府补贴。补贴高低跟父母收入和国籍无关。每个月200欧上下(大约1400人民币)。然而,这笔儿童津贴也不是一次性的,一发就是18年!
据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在2019年支付给1590万名儿童388亿欧元。
儿童津贴表:
2020年,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每月获得204欧,第三个210欧,从第四个孩子起235欧。
2021年,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每月获得219欧、第三个235欧,从第四个孩子起每月250欧。
联邦家庭津贴法(Bundeskindergeldgesetz (BKGG))规定了所有关于儿童补贴事项。因此,这笔钱由联邦政府出。准确地说,来自联邦劳动部旗下Agentur für Arbeit的家庭基金(Familienkasse)。
3
德国在1919年废除向小学生征收学费,上世纪50年代末废除向中学生征收学费制度。
据一项调研显示,家长每年为每个孩子承担大约1000欧元的费用。其中,交通、学校用餐与在校看护占三分之一,约300欧。其次是校园旅游与游览,约180欧。第三是学校用品,约170欧。第四是体育,约100欧。第五补习,约100欧。第六是消耗品,约90欧以及图书开支50欧。
以上统计数据均为所有德国学生(总数大约1200万)的平均值,只有参考价值。不同人和不同机构的调研会得出不同结论。
据贝塔斯尔曼基金会(由Klaus Klemm和Nicole Hollenbach-Biele教授负责)2016年一项关于德国儿童补习的调研显示,德国有120万学生需要补习(占总数10%)、家长每年开销8,79亿欧补习费、平均每月87欧。(这里需要注意:此处的每月87欧是指接受补习的120万,而不是所有1200万学生的平均值。)
从6岁到16岁之间的青少年有14%接受付费或免费补习。东西德比例分别是16%和13%。高收入家庭(月净收入超过3000欧)儿童上补习课的比例高于低收入家庭,15%比12%。德国儿童参加补习班的比例高于有移民背景的学生,14%比11%。
贝塔斯尔曼统计数据:
免费补习占26%。收费补习占69%,其中每月补习费用低于50欧元占18%、每月费用从51欧至100欧之间占30%、101欧至150欧占15%。
德国只有大约5%的小学生上补习课。但该比例到初中将迅速上涨到18%。在所有中学当中,又以文理中学生(Gymnasiast)的比例最高,约20%。
最受德国学生"欢迎"的补习课是数学、外语和德语,其比例分别是61%、46%和31%。
据调研显示,只有三分之二多一点的德国家长自己掏钱包为孩子支付补习费(69%),其主要原因跟学校类型紧密相关:半日制学校(Halbstagsschule)或全日制学校(Ganztagsschule)的区别。前者有20%的学生获得免费补习,后者的比例在25%到33%之间。
因此,贝塔斯尔曼基金会专家倡议,德国今后要继续扩建全日制学校。该倡议目标明确:全日制学校能让更多学生获得免费补习,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
这就是说,全日制或半日制学校规模越大(政府花钱投资),获得免费补习的人数比例会增加(家长继续省钱)。
然而,学习成绩差不是参加补习班的决定性因素。例如,有三分之一的数学补习班成员学习成绩都在中上等以上。
以每45分钟单位计算: 德国十大城市数学补习费用
慕尼黑最高,平均每节补习课21,35欧,
多特蒙德最低,只要15,77欧。
全国平均值是18,92欧。
以每45分钟单位计算: 每节补习课的平均费用
慕尼黑榜首,19,9欧
多特蒙德垫底,14,32欧
全国平均值17,78欧
除此以外,贫困家庭还可以申请各种补贴。
4
德国教育经费出自哪?
德国(联邦、州与地方政府)从1995年至2020年的教育总开支:
2020年是1586亿欧元。这是总开支,并不能说明具体状况。这笔开支可以再细分。
以2018年为例:
德国教育总开支是1388亿欧元,其中联邦"仅"出资100亿、地方政府310亿,州政府978亿,占总数的70%。这也充分体现出教育联邦制。谁出钱最多,谁的话语权最大。
这组数据更能说明德国教育"本质"。
第一排是幼儿园:联邦政府承担的费用只占了1,4%,州政府占47,5%,地方政府(Kommunen)占51%。
第二排是学校:联邦、州与地方政府占得比例分别是0%、81,3%和18,6%。这点很有意思,各州的学校经费完全来自州政府与地方政府,联邦政府(或中央)没有提供一点贡献。不是联邦政府不愿意出钱,而是宪法不允许。
第三排是高等教育,即大学。联邦政府只贡献17,2%经费,大头依然出自各州政府。联邦教育部的贡献体现在,比如由联邦教育部倡议的"精英大学"(更准确地说是"卓越大学",Exzellent Initiative)。还是那句话,联邦政府可以提供补贴(但不能补贴具体某一所大学),但仍旧要保持"少管闲事原则"。
德国各州教育开支差距有多大?
2015年数据:
柏林市承担每位公立学校学生费用8900欧元,高居榜首。北威州垫底,"只有"6000欧元。德国各州平均教育开支是6900欧元。这组数据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从中提取一点信息,即学生费用在过去10年上涨速度很快,大约40%。
在2014/2015学期,梅前州、图林根州和萨安州有全德国人数最少的班级,只有19人。北威州最高,23人。班级学生数量越少,人均成本越高。假如把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增加三倍至60人,人均开支也会明显下降。但是,按照德国人的教育理念,一位教师面对学生的最佳数量是24人左右。因此,为降低教育成本而扩大班级人数并不是最佳选项。
2013年数据:各联邦州对小学生的平均教育开支。
汉堡最大方,承担每位小学生每年8700欧元费用。北威州还是垫底,仅4800欧元。德国平均值是5600欧元。据一项调研显示,对比2000年,德国小学生费用增长了126%。当然,在此期间,小学也承担了更多的义务,比如全日制,等等。
汉堡这组数据到2015年已上升到9500欧元。不出意外,汉堡市小学生是全德国最贵的,人均每年费用已远远超过一万欧。柏林居第二,北威州再次垫底。
8700欧或9500欧不能简单地作为小学生"学费"来看待。关于各州在人均教育开支问题上的差距有很多原因。例如,教师的人事成本占了大约80%的总开支。比如,以每位学生计算,柏林学校的教师人事成本占7400欧,该比例是德国最高的。德国各州平均水平是5800欧。
校楼和教学用具以及投资和建设开支是另外两类重要的教育开支组成部分,前者占900欧,后者占400欧。
2015年统计数据: 德国各州老师平均月收入,税前(Brutto)。
汉堡第一,近4200欧。萨安州第二,黑森州第三。莱茵兰垫底。
在此需要额外注意,这只是平均值,学校老师的收入高低还取决于另外三个因素: 公职人员(Beamte)和非公职人员(Angestellte)的区别、学校类型(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职业学校、文理中学、Realschule、Förderschule,等等)的区别以及工龄。
公职人员的成本要高于非公职人员。因为前者的养老保险由政府承担。某个州的公职人员老师比例越大,该州的人均教育支出越高。
2015年数据: 国际各国家老师平均收入对比,卢森堡第一,德国第二。
2018年1388亿教育开支的组成结构:
学校(小学、中学和高中)占692亿、大学占306亿、幼儿园占285亿,青少年工作占24亿,其它占81亿。
按照学校类型的开支对比:
平均每个学生每学期费用是7100欧元。最值得注意的是最下面两组数据:(无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双元制职业学校,前者人均费用超出平均水平,近8000欧元。后者的费用不到平均值一半,约3100欧元。
据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德国家长2018年在孩子的补习费用以及各种学习辅助工具花了64亿欧元。我们在上面看到过一组贝塔斯尔曼基金会提供关于补习费用的数据(2015年: 8,79亿)。这里是2018年的数据,除补习费外还包括各种学习辅助工具以及所有学生的总额。总而言之,家长为孩子每年所支付的补习费占小数。
大学生申请补贴的比例(这笔钱出自联邦政府)。
德国从1972年开始引入大学生教育促进法(Bafög),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的起大学。第一年有45%,将近一半大学生都获得过补贴。其中有一人叫施罗德。后来成为了德国总理。2018年的比例只有18%。
施罗德
德国从1991到2019所支付的高等教育补贴(Bafög):
2019年是26,2亿欧元
2018年是27,亿
2017年是29,4亿
这笔钱一半是无偿补贴,另一半是无息贷款。但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长期低于3%,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偿还这笔贷款。贷款者可以根据自己毕业后5年的实际收入再跟有关部门协商量身定制的分期付款模式。
从2020年/2021年冬季学期开始,可申请的最高额度是每月861欧。
德国2018年的教育开支"仅"占GDP4,52%,瑞典是7,05%,高居全欧洲榜首。德国应该向瑞典学习。这也是德媒经常说的一件事: 总会跟比自己表现更好的国家对比。教育要向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学习。协调妇女的工作和家庭要向法国学习。
一般情况下,各国媒体通常只会说"某某国家教育开支占GDP多少多少","比去年同时期增加或降低了多少多少",等等。这种单一宏观数据并不能说明实际情况。
5
关于德国老师是否可以给补习课,有以下规定。
1.按照《基本法》第12条第一款规定(一、所有德国人均有自由选择其职业、工作地点及训练地点之权利,职业之执行得依法律管理之。),德国老师理论上可以给补习课。但必须向学校申请许可。(再次证明,《基本法》无处不在。到处都有他的影子。)
2.提供补习课的时间不能超过在校常规工作时间的20%。比如,一位老师每周工作时间是40小时,因此每周提供补习课时间不能超过八小时。
3.禁止老师提供收费补习课。但在特殊情况下允许老师提供自己的学生免费补习课,比如当学生因长期生病跟不上学习节奏时。
4.假如某位老师是考试委员会成员,绝对禁止提供任何形式的补习课。
5.学校领导层原则上被禁止给予学生补习课。比如巴伐利亚州有正式法律规定。
总结:
纵观德国儿童出生到大学毕业,每到一个阶段都有相关形式的政府补贴。贫困家庭享有的补贴范畴更广,额度更多。
所有新生儿能获得每月200多欧的儿童津贴。
州与地方政府承担幼儿园近80%的费用,其余20%来自家长。家长承担的费用额度跟收入有关。再则还取决于各个县的收费标准,即出手是否"阔气"。但,州与州之间的收费差距可以很大。
上小学、中学和高中基本上不收费。政府承担100%费用。学生每学期额外费用大头跟交通、学校用餐与在校看护有关。补习费占小额。
全德只有10%的学生参加补习课。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享有免费补习。
大学每学期差不多只收部分管理费。对比50年前,今天只有大约18%的大学生(可以)申请高等教育补贴。除高等教育促进法外,德国还有Schüler-Bafög,即(高中小)学生教育促进法。
德国的教育补贴分别由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共同承担。其中州政府承担了近80%的费用。
这篇主要是在讲德国教育的各种费用与经费,而不是教育质量高低。
以上介绍是不完整的,因为只涉及公立学校教育(费用),并没有谈及私立教育(费用)以及德国儿童日常的课外活动、业余时间分配等话题。
德国私立学校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私",整体上也没有那么"贵"(学费每年超过一万欧以上的很少),因为私立学校也会获得政府补贴。德国之所以有私立学校,也跟《基本法》有关。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德国私立保险人数跟上私立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一致的,都占总数的10%。
中国家长喜欢给孩子报这班那班,德国家长都喜欢给孩子报什么班?这些业余兴趣班又如何收费?是否也有补贴?这些问题可以留到下次再一一解释。
德国有很多相关的公开统计数据。统计数据跟现实情况有很大差别,只能作为参考。
中国版"教育难"的部分原因也跟学区房制度有关系。据我所知,德国没有学区房一说。今后如谈到德国"住房难"问题,可以再把住房和教育连在一起分析。
针对文中很多数据可以继续分析,但由于篇幅有限,等下次有机会再说。
信息参考:
https://www.welt.de/wirtschaft/article173856860/Bildung-So-teuer-kommt-den-Staat-jeder-Schueler.html
https://www.zeit.de/2020/05/bildung-schulsystem-kosten-kita-schule-studium
https://deutsches-schulportal.de/expertenstimmen/hohe-schulkosten-fuer-eltern-verstaerken-bildungsarmut/
https://www.bertelsmann-stiftung.de/de/themen/aktuelle-meldungen/2016/januar/eltern-geben-jaehrlich-rund-900-millionen-euro-fuer-nachhilfe-aus/#:~:text=In%20Deutschland%20investieren%20Eltern%20j%C3%A4hrlich,Euro%20f%C3%BCr%20au%C3%9Ferunterrichtliche%20F%C3%B6rderma%C3%9Fnahmen%20aus.
https://www.destatis.de/DE/Themen/Gesellschaft-Umwelt/Bildung-Forschung-Kultur/Bildungsfinanzen-Ausbildungsfoerderung/Publikationen/Downloads-Bildungsfinanzen/bildungsfinanzbericht-1023206197004.pdf?__blob=publicationFile
https://www.arbeitsagentur.de/lexikon/kindergeldkasse#:~:text=Die%20Familienkasse%20geh%C3%B6rt%20zur%20Bundesagentur,zudem%20die%20jeweiligen%20Leistungen%20aus.
https://www.schulleiter.de/rechtsarchiv/gesetze-urteile/nebenjobs-von-lehrkraeften-5-fakten-zur-nachhilfe-durch-leh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