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考虑一个老师对教育贡献的大小。比如一个教龄30年的教师和一个教龄15年的教师竞争,这个年长的教师可能还竞争不过这个年轻的教师。但问题是,如果论对教育的贡献,难道不是年龄大的这个老师对教育的贡献更大吗?
还有工作量,目前的职称是不能体现多劳多得的,一个高级职称的老师就算不上课工资也不会减少,但一个年轻的教师,就算工作量非常的大,工资照样也很低。这样能激发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教龄和工作量应作为评中小学教师职称的主要依据,适当参考荣誉就行了。
第一:教龄的长短可以体现一个老师对教育贡献的大小,我们必须照顾年长的教师。
目前的职称评审是不考虑教龄的,主要看的是各种荣誉证书。比如课题证书、优质课证书,各种表彰等等。但作为教师都清楚,就算一个年轻教师优质课上得特别好,获得了国家级证书,但她对教育的贡献难道真的比一位30年教龄的老师还大吗?
特别是很多乡村教师,他们早年上班,普通话可能不好,仪态仪表也不时尚,看起来还很老气,让这些老师去参加优质课是绝对不可能获奖的。但他们的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也是很多年轻教师所不具备的。难道就因为这些教师没有优质课证书就不能评职称吗?对她们真的公平吗?
还有各种课题证书,能证明什么?作为老师实际上都清楚现在课题的价值,看起来好像都很高大上,事实上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基本为零。有些教师是不想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她们宁愿把时间用在备课和批改作业上。如果用课题来限制众多的一线老师,那么试问教学工作难道没有课题重要吗?
所以个人认为,教师职称评审必须看教龄,只要是坚持在一线的教师,教龄长的我们必须照顾。辛辛苦苦一辈子,为教育奉献了一辈子,教出了无数学生,这就是她们最突出的贡献。比什么优质课、课题更重要,她们应该评上高级。
年龄越大的老师越有资格,就凭人家对教育的贡献。
第二:工作量也必须成为评审职称的重要依据,我们不能让多干活的人寒心。
现在的职称虽然也规定了不是一线教师不能评审,但看看教育上,多少高级教师压根就没教过课,还有一些高级教师压根就没在一线干过几天。
看看学校那么多年轻的教师,干着最重的活,担任着班主任,就是因为职称低,工资比其他人低很多。这样对她们真的公平吗?
还有一些学校的高级教师,有的年纪轻轻就评上了,然后就退居二线,也不上课,拿着最高的工资。这样比较下来,是不是很不合理呢?
职称不能体现多劳多得,但我们也不能让多付出的人寒心吧。如果长期这样,还能吸引年轻教师来教育吗?
所以,职称最合理最公平的评审标准应该是:
教龄占比60%,工作量占比30%,荣誉占比10%,这样的职称评审才是最公平合理的。
为什么荣誉不重要呢?很简单,我们是个人情社会,荣誉的发放带有太多人为的因素。
看看每个学校的荣誉发放,有些老师可能几十年没有一个证书,但有些老师呢?可能年年都有。真的是因为某些老师干得很差吗?大家一样的工作量,同样的辛苦工作,都不缺岗旷工,教学成绩也相差无几,为什么一些老师就不配拥有荣誉证书呢?
很多学校荣誉证书的发放是不公开的,有些荣誉证书老师们压根就不知道。如果荣誉证书占比太大,只会滋生腐败,让有权有背景的老师占尽先机。这样对大多数普通老师真的公平吗?
有人说,教龄30年的教师应该无条件晋升高级,但如果为了更公平,还应该加上一条,必须是一线教师才可以,而且是长期坚持在一线的教师。唯有如此,我们的职称才能真正体现一个教师的贡献和价值。
教龄、工作量体现着一个老师对教育的默默奉献,也体现着一个教师对教育的巨大贡献。职称不是荣誉,不是华丽的称号,而应该成为对我们教师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所以我认为教龄和工作量应作为评中小学教师职称的主要依据,适当考虑荣誉!
大家的看法呢?同意我的提议吗?也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