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恩︱恩艰辛的岁月 命运的转折

作者:孟祥恩

1955年秋,我小学毕业考入孝义中学,开始了难忘的六年中学校园生活。

我的老家驿马乡孟南庄,坐落在远距县城,俗称有六十里之遥的东南一隅,一个高土黄坡上的小山村。

开学了,走进县城,走进校园,一切是那样新鲜。学习生活开始了,一个个难题 却不期而至,最难忘的,一是想家回家难,二是要自带口粮自寻开伙。

刚刚远离父母,特别想家,那时只有周日休息,路途遥远,当日要往返,谈何容 易。记得第一次回家,凌晨三四点钟就得起床,几个同学摸黑结伴而行,夜黑得很、静得很,只听得路两旁田地中的高粱玉米枝叶沙沙作响,着实令人害怕,只好壮着胆子紧赶前行。快到晌午才能到家,急急忙忙吃上一顿奶奶做的热饭菜,就得往回走, 要赶上晚自习不迟到。回家太难啦,此后学期中就很少奢望回家,只好熬到寒暑假才能成行。

初中学生要自带口粮自寻开伙,开学当年,我只有13岁,身矮体弱,背着几十斤,要走几十里,我曾试过,实在力所不及,只好依靠父辈定期送来。开伙则是相邀几位同学在校门外不远处顾请一位阿姨给做饭热饭。

现在想,说是岁月艰辛,其实那时并不觉得怎样,不知不觉,三年初中生活也就 过去了。

1958年秋考入高中,成为母校首届高中学生。高中三年,那才真正是疯狂折腾、岁月艰辛的年代,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一是生活艰辛,二是迎接高考艰辛,三是一批“右派老师”艰辛。

1958年大跃进,人人齐上阵,大炼钢铁放卫星,秋庄稼无人收割,“玉米上了吊、高粱放了哨、黄豆放了炮”,丰收在望的年景却成了歉收的灾年,天灾人祸,酿成了 1959年开始的严重困难时期。生活艰难,首当其冲,城镇居民减少口粮,我们高中生, 省政府惠顾,32斤定量不减,可都是些长身体的青年男女,腹中无油水,每天两顿片 儿汤,每人四大碗,总也觉得吃不饱。最有意思的是,学校动员“拾秋”,下午课后到城外庄稼地捡拾散落的玉米、黄豆、土豆,以至菜帮子,开始时豆类还上缴,可后来就无人缴了,因为一边捡一边就填进自己肚里啦。

1960年秋季开学,高三年级老师同学开始了拼搏奋斗,迎接高考的最艰辛也最难忘的日子。班主任老师最辛苦,每天天刚亮就督促我们起床跑步,下午课后陪着我们锻炼,夭夭如此。各科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和我们一起复习,直到十一二点,饿了, 就煮一锅腌好的咸菜帮子汤,每人一大碗。为了检验我们的学习效果,学校经常派人到北京、太原的名牌中学收集高考模拟试卷,让我们试做;老师则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解惑答疑。就这样,日复一日,夜以继日,忘寝废食,奋斗拼搏,直至高考时 刻到来。

高中三年,我们学生苦着、累着,倒也乐此不疲,因为我们是为着自己的前程在 奋斗拼搏,最让我们感动、感念的是老师,特别是一批“右派老师”以及和他们一样命运的老师们的艰辛岁月。首届高中,首先遇到的难题是缺少老师。真是“天赐良机”,更是校领导政治胆识过人,知人善任,一批被发配到山西的“右派老师”被请到 学校。是他们伴着我们走过了三年高中生活,是他们顶着政治高压,潜心教书育人;是他们远离大城市,承受着难以适应的生活条件,和我们一起苦度岁月;是他们以渊 博的学识,孜孜不倦,循循善诱,培育着我们,让我们学到了真才实学;是他们不屈不挠、勤恳敬业的品德滋养着我们,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人;更是他们,和学校所有的领导、老师一起,以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创造了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高比例的 奇迹,更为母校日后成为三晋名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几十年来,我心中一直有一句话想说,是这些“右派老师”们的“不幸”,成为我 们的“万幸”。在我几十年的人生履历中,他们当年的音容笑貌,以至于有时表露出的苦涩的表情,总是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恍如昨日一样。

中学六年,岁月艰辛,却是我人生命运转折的起点,一个山村农家娃,进了京城, 上了高等学堂,迈入社会,几十年虽说无什么成就可言,却也不是虚度年华。

我终生感谢母校,我终生感念母校所有老师!

愿母校青春永驻,再创辉煌!

更多人在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