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里时常被家长陪娃写作业的吐槽刷屏。现在孩子上学了,那些闹得‘鸡飞狗跳’的场景,也轮到自己来体验了。家庭作业需要家长签字、批改,我像个‘监工’一样守在孩子面前,看到她做错题或坐姿不对时,就忍不住再三纠正。有时,孩子置若罔闻,还会和我生气拌嘴。工作一天下来本就辛苦,还得花费精力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实在是疲于应付,情绪上来时,难免会提高说话的分贝,这对亲子感情有害无利。”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是对目前很多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真实写照,很多家长都对“陪娃写作业”这件事感到很苦恼。
其实不只家长苦恼,孩子也很苦恼,每天作业多到写不完,写的不好还得遭受来自家长高分贝的狂轰滥炸。
近年来,教育部有关中小学生减负的禁令频出,各地相应的举措也陆续出台。这不,今年两会上,教育部为切实落实减负政策颁布新规: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这一举措出台马上引起网友一片热议。
有的持支持赞同票,认为孩子真心太辛苦,希望赶紧落实;有的是表示反对,认为适当的家庭作业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检测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为以后中考高考打好基础。还有的则认为,这又会滋生一大批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他们牟利的手段。
可以看出来,家长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孩子的课业负担问题。
还有各地方为配合减负口号,纷纷打起了组合拳:全面推进校内课后服务,一方面为孩子的安全和作业问题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让家长得以安心工作。
由国家出面,控制书面作业,硬性规定小学作业不出校门,全面推进延迟课后服务,真的能减负吗?
对此,葱妈觉得,减负,喊了这么多年的口号,不能一刀切。
近些年,教育焦虑是家长们始终绕不过的话题,其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成了大家的共识。
这一背景下,虽然减负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现实情况往往是学校不布置书面作业,但家长在家却会给孩子主动增加一些作业,买各种练习册、试卷、上培训班。家长也有家长的担忧,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必须得到很多优质的资源,光在学校做作业,一个班上4、50位学生,老师不可能一个一个的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所以他们更会选择在外面给孩子“吃小灶”,就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从而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当所有孩子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结果就是身心疲惫,家庭经济负担增多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也增大了。
所以中国的教育机制不改革,中考、高考这两条拦路虎的竞争机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那减负只能是一纸空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在学习的这股竞争洪流中,大家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所以减负并不是一句话:不给孩子留作业就能简单了事的。
给孩子减负,不仅需要学校做到有的放矢,更需要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建立一个多元化、差异化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