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在世界各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国人无不希望高等教育也能够更上一层楼,建设出几个世界知名高校。从当年的“985”“211”计划,到现在的“双一流”,无不折射出一种焦虑心理:我们想要世界一流高校,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然而大厦非一日之建,一流高校也不是几十年间就能弯道超车的。
前段时间,“双一流”阶段建设周期总结专家会议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清华大学已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了。消息一出,引起舆论哗然。不过并非掌声阵阵,而是质疑之声。难道世界一流大学是靠自我评价和国内专家认可吗?这是不是太浮躁了些。
虽然高校排名众多,我们也不能唯排名论,只看到排名,看不到实际成绩。但是排名确实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高校在世界的认可度。也许清华北大有着世界一流的教授队伍和学生,但是显然科技成果上与一流大学有着较大的差距。比如说清华北大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就是一个尴尬的数字。
中国共有两个诺贝尔奖,一个是莫言,一个是屠呦呦。其中屠呦呦是属于北大的校友,所以从名义上来说,屠呦呦的诺奖,属于北大培养出来的,但是清华却一个都没有。有多少人获得过世界顶尖科学技术奖作为评价一流的标准,我想这应该没有人提出意义。总不能自己说自己优秀,但是拿不出实际成绩。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一流大学诺贝尔奖的获得数量。
从以上这个表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学的顶尖学者和前沿科学水平,恐怕国内高校还离得很远。虽然国内顶尖高校的学生自身素质并不输国外高校,但是明显教育模式和教育成果差距较大。只能说清华北大在国内一骑绝尘,但是放到国际上还是不够打的。自身的科研教师队伍,以及培养的人才鲜有获得诺奖之人,可见无论是科研还是培养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甚远。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话题是不可视而不见的,那就是清华北大的顶尖学子毕业后,出国居多,报效祖国的人数相对较少。在2018年,清华大学就有1146人出国留学,其中69.5%选择去美国,超过80%的人愿意留在美国。北大也有差不多相同的比例,也因此我们的顶尖大学成为了国际高校的预科班,为他人做嫁衣,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近些年来,国内的科研环境和待遇日益提升,一些高层次学者的收入已经与国际同行持平,甚至超过,还有很多国外学者来到中国从事相关工作,可以看出国内如今已经不是过去不重视科研工作者的情况了,但是为什么还有顶尖高校毕业生离开,他们还不愿意回来,这也许就要从精神层面来探讨了。
究竟是大学环境出了问题,还是社会环境待改善,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清华北大的培养过程中,显然在这方面是欠缺的。每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在学习中都获得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国家补贴,以高额的补贴培养的优秀人才,转眼间就飞到了大洋彼岸,成为了其他国家的引进人才,发光发热,再转过头来对付我们的企业。不要说什么科学没有国界。如今的事实已经充分说明了,不仅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科学也是有国界的。当我们被“卡脖子”的时候,才明白培养自己的人才多么的重要。
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急功近利的结果,更不是开会宣布的事情。清华北大不在美国的实体清单上,一众远不如清北的高校却被美视为眼中钉。难道这些高校永远成不了世界一流,只有为国外输送人才才能“一流”吗?
由此可见,无论是获得世界顶尖科研奖项,还是培养国内人才方面,我们的一流大学还算不上世界一流。国内当巨人,国外当矮子。在国内当巨人还顶不起天大的责任,还是苦练内功,少些夸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