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知道,去年十月我喜得二胎。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鹿sama带着二宝在老家坐月子,而我带着老大在北京上班上学。也就是说,老大和妈妈不得已分开了几个月。
盼星星盼月亮,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在见到妈妈的前一天晚上,娃就兴奋得上蹿下跳的,鹿sama也是一个短信接着一个电话的,生怕节外生枝回不去。等到见了面,母子俩人咣的来了个大熊抱,黏乎的不得了。
由于我们在生二胎之前已经做过一些引导工作,所以哥哥对于弟弟的到来是非常接受的。早在妈妈怀孕期间,他就经常和我一起担负起照顾孕中妈妈的工作。比如,在妈妈午睡的时候,他会抱过来两条毯子给她盖好,并且告知:“一条毯子给妈妈盖,另一条毯子是给宝宝盖的。”
在见到二宝之后,他也着实新鲜了一阵子,搂着亲吻“小可爱”,还帮着我们递毛巾接奶瓶的不亦乐乎。
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他和弟弟没闹别扭,却和妈妈别扭上了。短暂的甜蜜过后,母子二人当晚就闹了矛盾。
先是晚饭过后,他连打了两个喷嚏。鹿sama说:“怕是对羊毛垫子过敏。”娃说:“不是不是,不信你看我!”然后把脑袋埋进羊毛垫子深吸一口——果然,又打了两个喷嚏。看到这一幕,鹿sama哈哈哈地笑倒在沙发上,结果娃嗷嗷哭着说:“妈妈笑我……我不要爱妈妈了……”
接着又是哄睡弟弟的时候,哥哥看到了弟弟在吸安抚奶嘴,于是他啃着手指说:“我也想要奶嘴。”但是妈妈拒绝了:“奶嘴是婴儿用的,你都这么大了。”后来娃又看到了床头柜上的一只大号奶嘴,激动地说:“妈妈,这个大号的,是给我买的吗?”鹿sama说:“不是呀,这是等弟弟大一点再用的。”
这下子娃不依了,哭着说:“我还以为妈妈是给我买的,结果不是。妈妈不爱我了,我不要奶嘴了,我也不要妈妈了……”
一晚上连续说了两次“不爱妈妈,不要妈妈”,鹿sama也红了眼眶。在孩子睡着之后她也哭了,对我说:“我这么爱他,他怎么能不爱我呢……之前怀孕不能抱他,后来又分开了这几个月,这些日子我天天在家里盼着见他,心想着等见了我一定要好好抱抱他,结果这才回来第一天,为一点点小事,他就说不要我了,我觉得很受伤害。”
我说:“呐,这个事儿不是这么看滴,你听我与你说端详。”
1、对彼此期望值都过高
毋庸置疑,孩子爱妈妈,妈妈爱孩子。分开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双方在这段时间里寄托了太多的思念,想象了太多重逢的美好场景,于是,妈妈和孩子对彼此的期望值都太过高了,都太渴望得到对方完全无条件的爱。
在妈妈看来:“他居然为了一点小事就跟我生气——他没有无条件地包容我。”
在孩子看来:“我出了洋相,妈妈居然嘲笑我——妈妈没有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我。”
为什么有时候彼此爱对方的人,反而容易相处不好?就是因为这个情感上的期望值太高,在对方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于是希望对方也全心全意地爱回你,才不能容忍对方有一点点“不够爱”的表现。
我说:“孩子现在刚回到你身边,你又刚生了二宝,他正处在一个‘妈妈还是不是像以前一样全身心爱我’的敏感质疑状态下,所以对你的言行反应过激,其实是情理之中的,他对你有很高的期望,所以想用一种‘作’的方式来试探你对他爱和包容的界限在哪里。”
2、反向形成
鹿sama说:“他现在敏感,我理解。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忽视他,从他回来我就围着他转,加倍地陪伴他,补偿他。就算他跟我‘作’,也不能说不爱我,不要我吧?这种话多伤我的心啊。”
我说:“你看你,整天给别人叭叭地上课,讲‘反向形成’。到自己身上你怎么意识不到了呢?”
反向形成,指的是在无意识层面上的冲动和意识层面的举止表现出相反的方向。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外在的行为举止(不要妈妈)以及情绪表现(不爱妈妈),与他内心深处的动机(要妈妈)或情感(爱妈妈)完全相反。
他嘴上说的“不爱你”,“不要你”,都不是当真的,其实就是“爱你”,“要你”。因为他害怕妈妈不爱他,怕他的爱会变成单方面的,被拒绝的,所以他压抑了自己爱妈妈的欲望,率先宣布他不爱妈妈了,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而且,这种反向形成的防御行为——有的孩子会明确说出来,这还是好察觉的,比如我家娃——有的孩子嘴上不说,却会表现在行动上,比如,有的孩子会突然变得脾气很大,有的则会默默地疏远父母——说到底还是因为孩子敏感和害怕不再被爱。
(当然,理解归理解,教育还是得教育。后来我对哥哥说:“爸爸妈妈再生气,都从没说过不爱你,不要你这样的话。你以后生气,可以对妈妈说‘我生你的气了’,但是绝不可以说‘不爱妈妈了’。”)
3、倒退回婴儿状态的哥哥
鹿sama说:“好的,你说服我了。但是他现在哭着闹着要奶嘴怎么办呢?他都这么大的孩子了,现在连手指头都啃上了,我们总不能再真给他奶嘴吧?”
我说:“你就把奶嘴给他,他不会真要的,最多稀罕两天就不要了。因为你也说了,他都这么大了,其实稀罕的根本不是奶嘴,而是妈妈的偏爱。”
好多人误认为,有了弟弟妹妹,老大就该自觉长大成熟起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当哥哥了,可得懂事儿啦”。但恰恰相反,很多老大,在家里添了二胎之后,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倒退”行为。比如要妈妈喂饭,要妈妈抱,甚至大热天的用被子把自己裹起来,装成婴儿襁褓的样子。
退行(regression),是指人在面临焦虑时,放弃已有的、相对更成熟的生活方式,而退行到某个更早阶段的生活方式,以低龄幼稚的行为来缓解焦虑。
现在我们家老大最近出现的啃手指(他以前小时候都没有吃手指的问题)、要奶嘴等行为,也是比较典型的“退回婴儿状态”的表现。
因为他担心妈妈偏爱弟弟,所以他要求绝对公平——弟弟有的我也要有,我要和弟弟一样当个小婴儿,来获得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呵护。
4、该怎么做?
他是孩子,他不懂要怎么处理眼下复杂的情绪和焦虑感,我们大人要帮助他平稳度过这个阶段,而不是被他的情绪牵着走。
如果你被他的情绪影响,觉得“我对你这么好你还这么不懂事”,“我白疼你了,还不如去疼你弟弟/妹妹”,转而把在老大那里受挫的情感更多地倾斜在二宝身上,那么你和老大之间两颗心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双方情感上的疏离——这也是很多二胎家庭的矛盾所在。
他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会推开你。可他越是推开你,你就越是要把他往回拉,拉回到你们亲子关系的安全区域。等他回到了安全区域,焦虑感和警惕感解除,他这些“无理取闹”的行为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就会自动消失了。
后续
第二天,鹿sama不等孩子醒来就等在他身边,准备把那只崭新的大号奶嘴送给他。果然,孩子睁开眼看到妈妈递来的礼物,很开心。他拿出自己的“百宝箱”(那是他用来装他的宝贝们的盒子),将奶嘴小心地收进去,同时又拿出里面的一块巧克力(巧克力是他的宝贝疙瘩,平时我想看一眼都不给),递给鹿说:“妈妈,这个是留给你的。”
到目前为止,母子俩没有再闹过别扭,每天要好得很,天天一起联合起来对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