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静雯带娃彻底崩溃:每个母亲都难逃一劫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是崭新多彩的。

伴随着他们爱玩儿的天性,恶作剧让老母亲崩溃是常有的事儿。

无论是普通妈妈,还是明星妈妈,都难逃一劫。

母亲节那天,贾静雯的两个女儿咘咘和波妞,把温情亲子节变成了母亲崩溃节。

咘咘负责翻箱倒柜把所有东西倒腾出来,各种玩具、绘本、盒子,小山一样堆放在地板上。

波妞则以自己的脸为画布,胡乱涂口红,进行艺术创作,扮鬼脸吓唬人,连艾莎公主都被吓懵了。

看到此情此景,多少老母亲感同身受:全天下的孩子,搞起恶作剧来,那可真是不分仲伯。

老实说,遇到这样的捣蛋鬼,很多人都会觉得头疼。也许我们在看到这些喜欢恶作剧和搞破坏的孩子,会习惯性给他戴上“熊孩子”“破坏大王”的帽子。

但是,孩子恶作剧其实是高智商、有创造力的表现。

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很多看似调皮的孩子,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

01

孩子爱“恶作剧”,跟好奇心爆棚有关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段“熊孩子”恶作剧的视频。

口袋妈太佩服他们的脑洞了。

一个孩子独自坐在户外的长凳上,看到路人就向对方求救,说自己骑车摔倒,脚受伤了,满脸痛苦地请求好心路人帮自己脱下袜子检查伤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他如此可怜,所有路人都无一例外地停下来帮忙。

然而,就在好心人把袜子脱下来后,发现眼前根本不是脚,而是:一 只 手 ?!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帮忙脱袜子的好心路人一脸震惊,而熊孩子却依旧沉浸在“脚受伤的痛苦”情绪无法自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原来那只小手,是另外一个小男孩的杰作。他们俩合伙搞了一场“恶作剧”,就想看看大家的反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什么孩子们对于“恶作剧”行为乐此不疲呢?

德国汉堡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博士表示,这是孩子富有好奇心的表现。

孩子们之所以这么做,无非就是想试探大人的反应,好奇自己“叛逆”后会带来什么结果。

尤其是在2~9岁这个阶段,更是孩子搞破坏行为的高发期。他们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脑子里浮现出各种“为什么”“怎么样”,从而做出各种令大人费解的行为。

甚至,外界的禁止和约束,愈发刺激孩子的反叛心。

他就想知道,父母的不准不行,真要是做了会怎么样,结果就出现了“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的“叛逆”行为。

所以,不要轻易给孩子的捣蛋行为下定义,孩子还很小,自控能力比较差,也无法理解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

他们恶作剧的动机不过是为了满足强烈的好奇心。

02

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可能是一个小发明家

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陶行知:“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界知识分子的影响自然不可言喻,而他的教育方法更是值得所有父母借鉴。

一日,陶行知家中到访一位衣着鲜丽的妇人。她是陶行知某位朋友的妻子,这次来访没有像往常一样带着她的儿子。

陶行知就问了:“怎么不带儿子一起来玩?”这位女士气冲冲地对陶行知说:“别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气。今天我把他结结实实打了一顿。”

陶行知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留美毕业回来的他对于体罚孩子的事情深恶痛绝,他赶忙问:“这是为什么?你儿子很聪明,蛮可爱的哩!”

那位夫人拿出一个纸包,里面是手表的各种散落的零件,玻璃都碎成了好几片。她气得咬牙切齿:“陶先生,这表我刚买,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他才七八岁,就敢拆表,将来大了恐怕连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顿。”

陶行知一听,无奈地笑了:“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后,陶行知随同这位夫人来到了他们家中,把孩子搂在怀里笑着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开来呢?能告诉我吗?”

孩子见妈妈在旁边,本来有些害怕,但陶行知的温润和亲近让他鼓起勇气说:“我听见表里嘀嗒嘀嗒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我错了,不该把手表拆坏,惹妈妈生气。”

陶行知先委婉地批评了一下孩子:“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然后跟孩子讲:“来,你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

小男孩一下懵了,他瞧瞧他娘,又怯生生地问:“去店里干什么?”

陶行知讲:“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

小男孩特别高兴,一扫之前的阴霾。

到了店里,陶行知付了一元六角钱的修理费,要求师傅允许孩子看着他修,让他长知识。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小男孩满怀兴趣地看师傅如何修理怀表,当怀表重新发出时钟的滴答声,孩子欢呼雀跃。

陶行知一直在一旁陪着孩子,而后临走前又花了一元钱买了一个旧的怀表送给孩子,让他学习拆装。小男孩的妈妈满是不解,问:“还让他拆啊?”

陶行知说:“你不是问我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吗?我的办法是,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

陶行知接着讲道:“孩子拆表是因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求知欲,原是有出息的表现。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了吗?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一顿,不如引导他去把事情做好,培养他的兴趣。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学习爱迪生的母亲,那么理解、宽容孩子,那么善于鼓励孩子去动手动脑,这样,更多的‘爱迪生’们就不会被打跑、赶走了。”

聪明的父母,允许孩子捣蛋、恶作剧,并非放任纵容孩子,而是读懂孩子的内心需求,许他一个自由探索的人生。

03

孩子喜欢恶作剧,父母这么做就对了

孩子越小,父母越该关注他行为的动机,而非只关注后果。

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指引,面对喜欢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我们可以这么做:

第一,自我检讨,以身作则。

金星曾在节目上分享过一个事件。

一个女孩边等地铁边吃鸡排,她身后有个小男孩看到了很想吃,就冲着妈妈嚷嚷“我要吃鸡排”。

男孩妈妈就让他直接向女孩讨要。

女孩没给,小男孩哭了起来,结果这位妈妈朝着女孩冷嘲热讽“小气”“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听到妈妈这么说,小男孩看到正在行驶过来的地铁列车,伸手就把女孩推向地铁轨道。

幸好女孩及时站稳,没撞到地铁列车上,可她差点吓晕过去。而那两位肇事者,却趁乱挤上车厢,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实,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恶作剧”了,而是在母亲纵容下的“杀人未遂”。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自我检讨,是否自己的纵容和忽视导致孩子“作恶”不断,避免孩子给他人造成伤害,以免酿成大错。

要知道,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父母的身教,远胜过言传。

第二,遵守规则,懂得边界

很多人之所以对“恶作剧”行为避之若浼,不过是怕孩子无知的“恶”被放大、不受控制,酿成恶果。

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规则是什么,边界在哪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位妈妈,得知儿子因恶作剧乱按电梯后,先是了解情况,然后告诉孩子这么做,会给被人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困扰。

最后她决定带儿子挨家挨户向邻居们道歉。

经过这个教训,孩子会意识到要遵守规则,如果不遵守规则会给别人带去麻烦,自己也会受到惩罚。

第三,耐心等待孩子成长,给予孩子包容和尊重

《玛莎和熊》是海外播放量第一的动画片,最令人感动的是大棕熊对玛莎的耐心和爱。

不管玛莎再怎么调皮捣蛋爱作怪,大棕熊都没有一句批评和指责,而是默默陪伴,让玛莎自己独处、自省。

在他这种包容性极强的教育下,玛莎不仅变得越来越聪明,也学会了共情和尊重别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我们给予孩子耐心、包容、尊重,你会发现,原来那个喜欢恶作剧的孩子竟然天赋异禀,拥有惊人的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过:“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这份天赐的好运气。

您家孩子喜欢恶作剧吗?面对ta的恶作剧,您是怎么做的?欢迎在留言区评论。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