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出现了不少在数学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人类,古有注有《九章算术》的刘徽、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六位的祖冲之,近现代也有开创中国近代数学的华罗庚、现代微分几何的开创者陈省身,他们都为数学领域付出的自己的一生。
而现在也有一位少年因为自己的喜爱和兴趣踏上了这个领域,他就是刘路,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2008级本科生。在读大三时他就因破解了世界级难题,被中国科学院李邦河等3名院士分别向教育部写信推荐破格录取成为最年轻的教授级研究员。
谁能想到这么一个独立解决了英国数理逻辑学者西塔潘提出的一个猜想的人物,却在少年时学习平平,是家长老师眼中的学渣呢。
平凡的出身,不平凡的开始
刘路出生在大连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国有企业后勤部门工作,母亲是一家企业的工程师。据他所言父母对自己算得上是放养,这也为刘路的兴趣提供了培育的温床。
和同龄人不同,他对数学有着特别的兴趣。中学的时候,同学们还在为教科书上的数学问题伤脑筋。他就已经私下自学数论了。
这时的他已经展露出了自己的不寻常,可在家里人眼中,分数才是关键,但一个人的心神是有限的,当他在数论中投入了几乎全部的精力,那势必在其他方面就会有所欠缺,例如学习成绩。
天才还是学渣
解答了困扰数学家几十年的西塔潘猜想的刘路,在大众眼里毫无疑问是个天才。天才自然是成绩出众的,但很遗憾,刘路的成绩并不出色,甚至谈得上糟糕,甚至于他的喜欢的数学科目,成绩也常年在及格的边缘。
这都是由于他将大量精力都放在了数学身上,广义的数学,尤其是数论,而这些绝大部分都是考试中不会考的存在,成绩自然也就不会理想。
初三的时候,刘路在最后的时间发力学习,以擦边的成绩考入了本地一所重点高中,大连育明高中。
据刘路的高中老师回忆,刘路思维跳跃,很少会按部就班地学习,别的同学需好几步推算得出的结果,他一步就到位了。所以答题时没有按照标准的格式来回答,只有答案,自然分数不会太高。
在接受采访时刘路说,自己的成绩波动很大,全年级六百多人,他考过五百多名,也考过三十多名。据他自己解释,是和他的状态有关,他本人是不喜欢考试的,在他看来,自己的努力是为了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
他也不喜欢分数,分数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证明一个人的水平,但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分数上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不过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基本都是以分数论英雄,分数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好坏,以及以后的未来。这些不是绝对的,但绝对符合对大多数人人生轨迹的判断。
不过我想这不适用于刘路,在他的身上天才和学渣能划上等号,因为他是分数上的学渣,思维上的天才。
考入中南大学,破解“西塔潘猜想”
2008年,刘路参加高考,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他所填的专业都和数学相关,最终刘路以570多分被中南大学录取。
上了大学的刘路,如鱼得水,在这里,他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下课,他就会泡在图书馆里,他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如一块海绵源源不断地吸收着数学方面的知识,这也为他破解“西塔潘猜想”提供了有力的知识积淀。
刘路的同学也说,一到课余时间在图书馆就会看到他的身影,而且每次回宿舍都会带着一大堆文献资料,其中不乏许多英文书籍。
在他大二时,开始学习数理逻辑,在这门课上刘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会看很多课外知识巩固自己的所学,也会向老师虚心请教,他的任课老师在数理逻辑方面给予他很多的帮助,为他解答了不少疑惑。
对于“西塔潘猜想”,刘路的解题思路更像是灵光一闪的顿悟,他并没有刻意地去解答,而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发现了一些方法,而后意识到这个方法可以用来解答“西塔潘猜想”。
猜想得到证实,刘路轰动一时
在用一周的时间写好解题过程后,刘路以刘嘉忆的的名义将它投给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主办的《符号逻辑期刊》。
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教授邓尼斯·汉斯杰弗德(2010-2012年《符号逻辑杂志》编辑)看到论文后给他写信给他祝贺!也和同领域的朋友一起分析论证刘路的结论。
2011年9月16日,刘嘉忆受邀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并在会上作了40分钟的报告。作为亚洲地区高校里唯一的一位代表,一时间刘路的名字响彻国内,引起了极高的关注。
破格提拔,最年轻的教授
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得知刘嘉忆的成就后,也分别写信向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推荐他。在信中他们对刘嘉忆同学交口称赞,年纪轻轻就已经独立解决了重要的数学难题,他在数理逻辑上的天赋值得重点培养。
当时还在读书的刘路也因此被破格批准硕博连读,还被破格提拔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中南大学颁发给了刘路获得一百万的奖金,其中5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条件,50万元用于改善生活条件。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盛名之下,刘路并没有自我满足,在他看来,破解“西塔潘猜想”只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节点,一块开垦好了的田地,他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方寸,因为前面还有没有开发的土地在等着他。
打破舒适区,挑战自我
当人们以为刘路将继续沿着数理逻辑的道路前行时,刘路却将数据挖掘作为了自己新的目标,这个决定就和当时刘路破解西塔潘猜想一样出乎人们的意料。
对比曾经将全部精力用于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大数学家陈景润,刘路的选择也让人们对于他今后的学术研究有些担心。
毕竟在研究领域,很多大家都是专研一行,在一个领域内做到了极致。但对刘路而言,他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在他看来趁着年轻,多学一点知识也好,而不是一直一直地去做数理逻辑方面的研究。
如果将他的未来都划定了区域,无疑是在扼杀他的天性,何况他还如此年轻,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通往成功的道路
刘路的成功无疑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从小对数学的热爱,让他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在的刘路依然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在选择学习、研究的方向,他的未来发展会怎样就如同许多尚未破解的数学猜想一样,悬而未决。
但从刘路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兴趣虽然重要,坚持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不是十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我们也不会看到现如今他取得的成就。毕竟兴趣固然可以让人成长,但缺乏坚持的依托,依旧不会成功。
这也为现在的应试教育提出反思,是否应该改变,应试教育下的孩子是不是缺乏了该有的思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