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应该是教育评价的主体,而非是教育评价的对象
近期关于去"五唯"的教育评价可谓是暗流涌动,大家的注意力纷纷聚焦在教育评价不再唯论文、唯学历、唯分数之后,到底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各种"唯"层出不穷。
甚至还有很多老师发出呼吁,假若不唯论文如何评价老师呢?
可见,在大家的心目中,新一轮的教育评价的改革依然是把老师作为被评价的"对象"。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增值评价都变成了对老师业绩的评价。
老师的业绩的评价一直都在使用"标准参照评价",比如说"论文",这些都算是一种比较客观地对老师学术水平的参照标准。之所以"论文"被大家厌恶,并非是论文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学校在对老师进行职称评定的时候采用的并非是"标准评价",并非是老师到达了什么学术水平就会自动晋升职称。我们的职称依然是有名额限制,依然采用的"常模参照评价",这种评价不在乎老师的水平有多高,只在乎老师们在这些"论文"、"职称"、"学历"中的积分排名是多少。
其实现在老师们感受到的职称评定中的"内卷化"和焦虑,根本不是论文本身带来的,而是把论文等其他客观标准量化之后进行"常模参照评价"进行排名造成的。也就是说,不管以后"唯什么"进行"常模参照评价",老师们依然会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评价的对象一般是"学生",老师根据形成性评价为下一步的教学进行改变,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干预,总结性评价也就是分数,往往是让老师和学生了解自己当下的学业基础是什么,让老师确定一下教学的策略,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效果。这部分内容说起来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我们只需要知道,教育评价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必须依赖老师,只有老师理解了教育评价的意义、掌握了教育评价的各种技术,才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才能够有效地干预教学。而不像现在一样完全不管不顾学生学业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而一刀切地按照既定计划进行。
教育主管部门更需要认识到老师并非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对象,更不能用教育评价当作管理老师的一种手段,这样会让老师们在情感上拒绝接受和使用新的教育评价的理念和技术,这对于教育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从技术上来说,即便是要管理老师,也尽量少用"常模参照评价"这种简单量化之后进行排名,让老师们处于一种高度"竞争"之中,这对于教育这种非常需要协作的职业来说,这种常模参照评价对教师们合作是非常致命的。
当然,当下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新的教育评价的理念和技术了解的非常少,想抛弃用评价标准管理老师的观念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多多进行这方面的科普了,以免新的教育评价换汤不换药,把去五唯变成了想唯什么就唯什么。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