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我们共同的诺言。松贝尔口岸国门前,我们重温当年的诺言。”这是北京二中阿尔山分校执行校长郑飞翔和他的支教团队创作的一首歌曲,也是扎根在大漠边陲教育扶贫一线党员教师们唱出的初心和使命。
2019年8月,来自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的老师郑飞翔结束在湖北郧阳的支教工作,返京不到半年,就来到内蒙古阿尔山继续支教。2020年,郑飞翔又延期一年,带领一支9人的团队继续扎根在阿尔山,他心中装着对当地学生的不舍,也装着责任与使命。
郑飞翔和支教团队在阿尔山口岸国门。(受访者供图)
亦师亦友,被学生称作“男神”老师
在北京二中阿尔山分校,学生们称郑飞翔“男神”老师,郑老师说,这可能是他把孩子的事看做是比天还要大的事,总会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事情,和他们平等对话。
作为执行校长,郑飞翔给人的印象是,工作专业、肯干务实、不惜力,但是他对阿尔山的学生既和蔼又温暖。周末带住校的孩子去改善伙食,给经常吃方便面的孩子带饭菜,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对接社会捐助……几乎就是他的日常。
他亦师亦友地呵护着他的学生。什么难办的、郁闷的、高兴的事儿,孩子们都敞开心扉跟他说,他总能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开导、鼓励他们。
谈到郑飞翔,当地干部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学生们都说,有困难找郑校长好使!”学生们也把他当大哥哥一样,叫他“男神”老师,心里惦记着他。在学生对老师的年度教学满意度调查中,他教的两个班学生给他打的分数都是全校最高分数。
做知识的送货人
郑飞翔从小在农村长大,他深知读好书对改变命运的重要。郑飞翔将自己定位成“知识的送货人”,他认为只有把好的教育送到当地的学校,才能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
“既然我们来到这里,那就一定要把全部心思放在教学上,让学生把我们用‘透’。”郑飞翔来阿尔山支教一年多的时间,他把自己沉下去,沉在课堂,沉在教学质量。
在学校,郑飞翔主抓高三年级这个桥头堡,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普遍课程单一、缺少在生活中实践的机会,郑飞翔和北京二中联系,通过网络专线实现了“京蒙”两地同步教学。
当地学校没有教研组,他先后策划组织多项教学研讨活动,通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京蒙师徒结对教研、每周一次与北京二中联合线上教研、推门课等形式,把当地教师队伍带起来。他还将北京二中“课比天大”的办学理念和做法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当地教育,重新梳理规范管理制度,精细化安排每月备考工作。在郑飞翔支教团队带领下,支教的学校改变了教学模式,孩子们的求知欲也被点燃了,更敢说、更敢表达了。
2020年,阿尔山一中高考获得了喜人的成绩,本科上线人数超额完成事先制定的目标,较上一年本科直接上线人数翻倍。
郑飞翔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中演讲。(受访者供图)
融进去,纳进来,抬起头看远方
阿尔山地处祖国边陲林区,常年酷寒。团队中很多都是来自北京的年轻教师,刚来到阿尔山时,难免会对极寒的天气、枯燥乏味的生活不适应。郑飞翔认为,支教工作“融”是前提,教育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差距;没有悦纳就没有接纳,没有融入就没有融化。他要求团队不能简单的照搬北京模式,要融入到阿尔山的生活,接纳差异,又要抬起头看远方,引导阿尔山进入更广阔的世界。
9人支教团队中有7名老师是共产党员,郑飞翔自团队建立时起,就强调要以“奉献,责任”等作为支教信念。
为了帮助年轻教师尽快适应支教生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他要求团队每周定期汇报思想、工作动态,还会组织团建、生日聚会、元旦晚会等集体活动。“郑校长有一种力量,他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年轻支教老师包倩说。
郑飞翔和支教团队举办元旦联欢会。(受访者供图)
在郑飞翔的带领和鼓励之下,9人团队拧成一股绳,年轻的支教老师越来越成熟,阿尔山的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高了。
今年3月,郑飞翔荣获“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个人”称号,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只不过是做了一件很平凡,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像郑飞翔一样的支教老师还有很多。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北京市深化“组团式”教育扶贫,选派了1.7万多名教师赴受援地挂职、送教支教,他们送出了知识,也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看到了更广阔的空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