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类APP不能误人子弟

最近,一则英语学习类APP频现内容错误的报道,让网友炸锅了!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动辄用户使用量过亿的英语学习类APP,频频出现拼写、音标、翻译等内容错误。(见2021年3月18日新华网)

学习类APP相当于教材,网红学习类APP,“动辄用户使用量过亿”,其中的差错,也必然因此而放大。对此,专家表示,电子词典的词条出现错误,反映出编写人员专业素质欠缺,缺乏责任心,工作不负责。作为学习类APP的编写者,这样的一种马虎草率、不负责任的态度,无疑比差错本身更害人。如果对编写中出现差错不以为然,必将影响到学生从求学之初,就缺乏一种较真严谨的治学精神,而这显然将贻害无穷。

失真的教育APP会误人子弟

有家长发现,自家孩子在APP上的一些板块中灌水、发帖、聊天,完全找不到一丝学习的迹象,记者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调查发现,这款APP可供选择的圈子数量超过100个,有供学习的高中、初中、小学等各种学习讨论圈,也有供阅读的“阅读角”等,也有“小学自拍交友”“暗恋心事房”“失恋治愈系”等圈子。这些圈子并没有明确的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区分。

在此之前,就有媒体报道,“作业帮”的同学圈共分为70多个板块,除了中高考、小升初等讨论区,更多的是明星粉丝圈、晒图晒照、游戏讨论等板块。有的APP中夹杂的“小黄文”还被贴上了“优秀作文”的标签。学习交流平台变为“互撩宝地”,APP同学圈渐失原味。对此,有的平台辩解,各种圈子是用户自建,难以监管。监管部门似乎也没了办法,于是越来越多的学习APP在圈子上玩套路,打擦边球。

有专家指出,关于在线教育如何规范,教育主管部门无法监管的尴尬处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要有相应的立法。这确实是大实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话,任何事情都需要法律规范,但立法要有一个过程,而且立法必须是在各项管理经验得失的基础上才可展开。那么在相关法律出台之前,更要发挥有关部门的行政管理能动性,不能坐等立法。

200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进行管理的公告》,明确:“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办冠以中小学校名义及面向中小学生的网校和教育网站,必须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并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核准。”不能说中小学生的在线教育平台背后的公司基本都为“科技发展公司”就无须登记审批。只要是涉及教育,教育部门就要管起来。而且不光管起来,还要从在线学习APP的开发推广阶段就应当设置门槛和机制。如果平台管不好交流圈,那就必须关闭。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平台通过科技创新来赢得市场份额,而不是误人子弟。

谨防学习类App成为“害人App”

净化学习类 app ,规范在线教育市场,就是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需要社会各方协同配合、共同应对。

日前,央视新闻频道针对以中小学生为用户对象的学习类 app ,屡次出现涉黄内容、网络游戏等乱象进行了曝光。在一款名为“互动作业”的 app 中,包含大量网络游戏板块,而为了逃避监管,该平台还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用户转移,并公然开设网络游戏版面,吸引中小学生进入。同时,有记者还发现多款被该平台推广的网游中包含大量性暗示、性诱惑、网络交友信息等内容。

时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学习作业类 app 因其能实现及时互动反馈、提高学习作业效率等特点,逐渐成为师生间沟通反馈的桥梁纽带。可以说,这类操作简单、方便互动的学习类 app 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将会是不可逆的趋势。

然而,一些学习类 app 存在诸如内置游戏、过度娱乐和不良内容等问题,让这一学习利器变味,甚至充斥着性暗示等不适宜学生的内容,成为藏污纳垢之所。况且,这种学习类 app 具有很强的隐匿性,不容易被老师以及家长发现。学生拿着手机进入到 app 页面,老师与家长认为是在学习,但是说不定是在游戏聊天甚至观看色情内容。面对此乱象,想想就觉得可怕!

学习类 app 的开发者初衷可能很好,希望通过“趣味性的学习产品”来激励学生学习,但无良学习类 app 让孩子将学习与游戏相混淆,也可能让孩子沉迷于游戏,甚至陷入色情之中,从而误人子弟,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这样的所谓学习类 app 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害人 app 了。

学习类 app 问题不断,暴露了相关部门监管乏力及学校管理缺位的问题。对此,监管部门应及时出手,重拳打击,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学习类 app 进行必要的监管和惩治,各学校也要加强对学习类 app 的选择管理。此外,作为家长,应肩负起监督职责,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习惯,让孩子真正在网络空间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总之,净化学习类 app ,规范在线教育市场,就是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兹事体大,需要社会各方协同配合、共同应对,切实防止学习类 app 成为“害人 app ”。

学习类APP乱象丛生:学生用来抄袭、搭讪,甚至还有涉黄内容

学习交流平台变为“互撩宝地” App同学圈渐失原味

成年人的微信中有朋友圈,孩子的学习App里则有同学圈。

袁言也是“某某帮”的老用户,见证了同学圈从学习交流平台质变为中小学生的“互撩宝地”。

“发心情的比问作业的多。”袁言说。

一次,一个名叫“请叫我女王大人i”的小学女生在同学圈里晒出了自拍。

“手指好长,喜欢你”“喜欢,求扣扣”“需要男朋友吗?”

……

类似的留言多达数十条。

袁言表示,除了互撩,为了明星而开撕、刷同性恋漫画小说、开黄腔也成了同学圈里学生的社交常态。

吴小雨是一名90后英语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学习类App,她也“甚是愁恼”。

据她所知,班上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用学习类App。“真用来学习的少,大都直接抄答案。”吴小雨说,学生的很多英文翻译和标准答案一样,作文内容也都是雷同的。

为一探究竟,吴小雨上网搜索了“作业App”,结果一下子冒出了几十个“抄答案利器”。下载了一款热门的拍照搜题App后,她发现其中提供的所谓“优质答案”错误百出,“简直误人子弟!”吴小雨说。

“不会的可以问老师。若是一味地依赖作业软件、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周小雨在家长会上向所有家长强调,希望同家长一起遏制住这股由App带来的“抄袭风”。

“学校认证”App也暗藏漏洞 学生初心难保

很多人觉得“藏污纳垢”的学习类App是学生和家长自己找的,其实,某些学校老师推荐的App也并不是毫无瑕疵。

江苏的妈妈钱微最近很纠结。女儿刚上三年级,班里的英语老师要求家长下载“某某作业网”,学生在这个App上在线完成作业。

“既然是老师认证的,一定错不了。”钱微说。

的确,自从用了这个App,原本对英语“不感冒”的女儿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口语能力也有所提高,“如果哪天老师没发布作业,她还挺失望。”这令“80后”妈妈钱微颇为惊喜。

不过,欣喜之余,钱微渐渐发现,这个App之所以吸力如此之大,是因为其游戏的外壳,学豆的奖励机制(学豆可以换奖品),还有各种学霸榜单排名。“班里的同学都在比排名、赚学豆,有同学为了赚学豆花钱充了VIP,还有作弊刷学豆的。”女儿的话让钱微大跌眼镜。

郁闷的钱微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抱怨:“学习App里bug多”,结果引来很多家长的留言:“App里的游戏成分过多,孩子很容易上瘾、产生依赖,而且内置不少充值服务,显然脱离了教育的主题。”一位家长这样留言。

的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在钱微所说的那款App中,赚取“学豆”的方式除了高质量的完成作业,下载App内的付费项目也成了赚取“学豆”的主要途径。

学习类App捆绑上学校作业,让家长们亦喜亦忧。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是好,但App里五花八门的附加物使学习变了味,不免让孩子们初心难保。

学习类APP不是一般的APP,因为有类似教材的性质,更需要对差错零容忍。有关部门应引以为训,有所作为,尽快建立学习类APP鉴定评审的专门机制,一方面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及时纠错,以确保其准确和权威,让学习类APP真正回归“教材”属性。

综合来源:河南日报 长江日报人民法院报 中国青年报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