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网红”唐校长后,无锡这所学院又引关注

最近,无锡教育挺“火”。

前有全网刷屏的唐校长,后有无锡学院瓜熟蒂落。唐校长的走红,背后是无锡基础教育理念引发的共鸣;无锡学院的更名,则不失为与无锡城市新战略的呼应。

唐校长最近说得挺多,今天暂且按下不表,不妨围绕无锡学院多说道两句。

日前,“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了省政府关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为无锡学院的通知。

继江南大学之后,无锡迎来第二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也是江苏省首家由独立学院转设成公办的普通本科高校。

这一次,以城之名,无锡高等教育格局加入新力量。

1

PART

涟 漪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城市滋养大学、大学涵养城市。”2月8日,无锡与江南大学签署“十四五”市校合作共建协议仪式上,市委书记黄钦如是说。

好的大学,对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为直接的,可以抢得“第一茬”人才先机,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就拿东南大学来说,扎根无锡后迅速形成了人才集聚的高地,新校区还将建成启用微纳加工与测试公共服务平台、高端芯片与微信息系统创新中心教学与科研平台,紧密结合无锡社会经济发展,着力培养无锡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端人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还有去年9月正式启用的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不到半年时间,江阴制造业优势和南理工科教人才优势已然碰撞出激情四射的火花——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正为承接高等学府“溢出效应”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中兴通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与南理工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项目合作的企业已签约入驻创新港,投资1亿元的富仁工业互联网平台启动建设工作,易沃森水环境在线监测项目完成报批,高端膜开发纳力新材料项目正在进行工商注册……

以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建设为核心,创新载体、龙头项目、科创项目接踵而至。

更深层次的,高等学府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竞争力,涵养一座城市的气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视作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重要指标。

遥想当年一个县级建制的无锡,办出过很有名气的高等教育,那就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和私立江南大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特别是无锡国专,和比它晚五、六年的清华国学院堪称中国近代国学教育的“双璧”。就育人质量而言,无锡的高等教育也绝对是个奇迹,培养出了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魏建猷、马茂元、朱星元、冯其庸等一批非常杰出的校友,这是其他县级地区完全不能比拟的。

无怪乎近来不少地区都提出建设以城市名称冠名的大学:泉州提出的“泉州大学”,合肥提出的“合肥大学”,珠海提出的“珠海大学”,长沙提出的“长沙大学”……仔细梳理名单,城市体量几乎都在万亿级。

已经身在“万亿俱乐部”当中的无锡,对建设大学的热情只多不少。2016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也是在这一年,无锡把“引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等国际国内大学在锡创办大学”写进了《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当时就有人建议:“为提高无锡的知名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应该改为无锡大学。”

虽说这个提议并没有最终采纳,但仍保留了无锡的名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改为无锡学院,至此无锡已拥有三所本科院校。

投石入水,必将振荡起层层涟漪。

随着无锡学院的入局,无锡高教与城市发展的合奏将如何演变,我们拭目以待。

2

PART

软 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话又说回来,在创办大学的竞速中,无锡离第一方阵还有不小的差距。

这是截至2020年6月30日,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梳理的部分城市本科院校数量:

上海(40所)、南京(34所)、苏州(8所)、杭州(28所)、合肥(19所)、青岛(13所)、徐州(6所)。

不和上海、南京、杭州这样的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比,近邻苏州有8所,GDP总量与无锡相差毫厘的青岛有13所,就连江苏最北边的徐州本科高校也比无锡多。

应该承认,这些年无锡在经济上表现不俗,可是总体而言,高等教育仍处于后发状态,明显不符合其经济地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更大的差异体现在高校质量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市共有16所高校,包括3所本科高校、10所高职院校、2所高校分校和1所成人高校。形成了以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等为代表的研究型高校,以太湖学院、滨江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10所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技术技能型院校紧密衔接的整体格局。

从公开信息来看,无锡学院定位为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的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不难看出,无锡一流高校的数量仍然偏少,偏重应用、源头创新类高校较少,独立设置的本科高校数量还有在校大学生规模,与这座城市的综合实力排名等次仍不相匹配,高等教育资源尚未形成合理的梯队。

这也意味着,缺少高校,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水平不高,仍是无锡目前最大“软肋”,随时面临着被其他城市赶超的风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长远来看,面对高教“先天不足”和长三角一体化对人才集聚的更高期待,无锡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太湖湾科创带高起点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的创新策源地提供丰沛的能量,在高等教育的“量”和“质”上仍大有文章可做。

3

PART

二 重 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近年来无锡在高等教育的布局动作频频,并在经费、政策等多方支持,足见其决心。

2015年,无锡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城市品质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6年,市政府把“采取引进、新建、升格、合作办学等多项措施,扩大本科层次高等教育资源,新增1-2所本科院校”写进了全市“十三五”规划。

201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未来一个时期全市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进行整体部署。

也就是从2018年开始,无锡在高校建设方面的步伐明显加快,2018年5月18日,江南大学江阴校区项目启动建设;2019年9月,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开工建设;同一年,东南大学与无锡市政府共同签署《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建设和使用协议》,确定在无锡建成一个国际学院,培养微电子专业高端人才;2020年7月,无锡太湖学院苏格兰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填补了省内第二批次本科招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空白;同年9月,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正式启用......

这只是热身而已。在无锡的教育蓝图上写着这样的目标:到2025年全市高等教育机构将达30所左右,并将遴选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将更加优化。

未来无锡高等教育如何发展?

私以为,坚持走好自己的路,从无锡实际出发,以“共同体”模式构造研究院和科创中心等,不失为一种现实路径。

积极链接优质资源,提升创新资源集聚“浓度”,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有苏州、常州,值得无锡借鉴。

目前苏州与中科院合作共建创新载体 34 家,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创新载体 13 个;南大苏州校区已启动建设,依托南大苏州校区,规划建设核心区10平方公里、战略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的太湖科学城。常州本身科教资源并不丰富,但多年坚持“科技长征”,持之以恒抓大院大所的集聚和链接,中科院常州中心引进了30多个研究院所来常州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合作项目。

多向发力,才能找到最佳作用力。这既是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也是无锡亲身实践而来的好做法。

总体上,目前无锡在创新发展高等教育上的“打法”相当明确,除了发力建设本地高等院校,也注重内外兼顾,多向发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方面,重点支持江南大学做大做强。市委书记黄钦多次表示,要“实体化”推进共建工作、“项目化”落实共建协议、“多元化”拓展共建领域,再谋划一批江大有优势、无锡有基础的合作事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良好格局。

另一方面,强强联合,深化与名校的战略合作。比如,去年无锡与12家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6个技术创新基地,与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与信通院、飞谱电子等共建6个联合创新平台,被工信部赞誉为“无锡模式”。还有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在无锡也都建有相应的校区。

如今,长三角各个城市都在奋勇提升各自的高教资源优势,同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向深入,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创新流也在加速流动。而未来城市的“操盘能力”将是改变高教资源格局分布的重要变量。

期待着,无锡能与高校奏出更加美妙的“二重奏”。

来源| 无锡日报政务融媒

记者| 刘杨

编辑| 王琪

编审| 禾马

及时关注

无锡观察(无锡日报)官方微信

并右上角星标一下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