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骨干培训班结束之后,校长布置了一个任务。
每位教师写一篇培训心得。
对于老师们来说,这算什么难事呢?何况,每次培训之后这一项都是必交作业,大家都知道这是咋回事,因而多数老师心里也没有真正把它当回事。
你想啊,校长只是泛泛地提了一下,并没有字数、内容和时间上的明确要求。比如,不得少于2000字,心得要紧扣专题和自身教学实际,截止什么时间必须交,这些具体的东西一概没有。
因此,校长布置的作业,关键还要看各位老师会怎么对待。
从以往的培训情况来看,事后用心复盘,反思洋洋洒洒写满几页纸,体会谈得具体详尽的老师不会超过20%。多数老师只交了张把纸几百字的大路货,而且理直气壮,反正校长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无话嘛,自然就短一点了。
不得不承认,二八定律真是无处不在啊!
但教师之间的差距,正是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逐渐拉开的。
比如,听课时记笔记。
记笔记是手段,不是目的!
正确的逻辑应该是:为了听懂而记笔记。重点要放在听懂这个核心目的上。
但有些老师是这种逻辑:记笔记,为了听懂。
看上去,只是语序发生了变化,但这里面的差异大得怕人!
后者在不知不觉间把重点转移到了记笔记上,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结果是,有的老师开始醉心于怎么把笔记记得异常漂亮,有的甚至为此专门学了各种时髦的笔记法,包括手账。
内容特别丰富,录音、拍照,讲课老师的PPT全都囊括在内,但说实话,除了笔记更好看了,教学方面的收获却不大。
原因就在于,不少老师忘掉了自己参加师资培训听课的真正目的。
坐下来听课,一定要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不是为了向外界展示自己有多认真!
学习必须要有一个目的,或者赋予它一个意义,才能给学习者带来不竭的动力。
漫无目的的学习,一定没有进步,因为没有方向,只能在原地团团打转。
一个人如果终日学习而进步甚微,那就绝不是方法上出了问题,而是方向上出了问题。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
我认识一个老师,她真的特别勤奋。不闲聊,不打扮,一有空就看书、听讲座、看教学视频,还经常自费外出参加高端的师资培训,但十多年来,不夸张地说,她的进步屈指可数。
一些简单的道理,到现在她还是弄不明白,一些基础的概念,她还是比较含糊,走上讲台时,还是胆气不足,话里话外露着怯,讨着好,显得那么不自信!
而且,喜欢抬杠。
本次教研骨干培训班上,大家公认的女教授课讲得最好,她却硬唱反调,说人家讲得太浅,讲得都是大家懂的东西;而几个男教授讲得让人一头雾水,她却非要说:我觉得讲得蛮好的。
有同行较真,非要她讲出究竟哪里好,她便胀红了脸,说:反正,我就是觉得讲得好!
感觉,是最会骗人的东西。
好与不好,总有个具体的证判标准。最起码,你能确切地知道,某个老师的讲课让你收获了什么,这才叫真正的好。如果你连这些都不能讲出来,只是模糊地觉得好,那么它就是自己骗自己。
事实上,对你并没有好处,因为你现在已经说不清道不明,后面就肯定用不上。
用不上的东西于你而言,就是没用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它好在哪里呢?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但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想明白。
要么人云亦云,大家都说好,我也心急火燎随大流;要么刻意特立独行,大家都说好,我非要独树一帜唱反调。
唱反调当然也行,你得有看出不同的真眼光,那叫批判性思维。你纯粹为了唱反调而唱反调,那不就成了杠精?
学习上,最怕有杠精心态,那就相当于给自己的心智加上了厚厚的围墙,一日不得突围,一日便只能坐井观天。
你认为培训要不要写心得?请在文后留言说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