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傅文婧3月20日报道:研究型大学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主讲的“ICF物理高级研讨课”日前正式开课,将通过13周共4个阶段的教学设计,让本科学生能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学习到研究的转变。来自交大致远学院、物理与天文学院的本科生,部分青年教师体验了课程。
张杰院士在介绍课程设立初衷时指出,研究型大学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也并不仅是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设立ICF物理研讨课的初心就是希望本科生同学们通过对某一物理领域相关问题的深度研讨,逐步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物理学的简化与近似+数学的抽象与逻辑),实现从学习基础知识到研究前沿问题的转变。
为了带给同学们最优质的课程体验,正式开课前,张杰院士先后主持召开了5次课程设计讨论会,邀请致远学院教学副院长何峰和物理方向项目主任郑杭,以及物理与天文学院一线研究学者们,认真研讨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讲授方法。第四、五次讨论会中,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大四的同学们亦受邀参与了讨论,并从学生的角度,对课程提出宝贵建议,师生协同完善课程建设。在张杰院士的引领下,课程专门成立了ICFseminar导师组,张杰院士担任课程的责任导师,国际知名物理学家StefanoAtzeni教授担任教学顾问,10位一线中外科研人员与研究生参与组成“助教男团”,高师生比的“超豪华”导师阵容为选课同学“量身定制”易于本科生接受的ICF物理研讨课。
据悉,13周的研讨课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导论”,主要建构ICF物理的核心物理概念,让同学们在第一堂课上就能够对ICF物理的基础、架构和最新进展有清晰的概念,导论阶段也是整个研讨课的基础;第二阶段“导读”,主要通过核心论文导读的方式,深入理解ICF物理的四个基本过程;第三阶段“专题讨论”,主要对ICF物理的6个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并从这6个专题中,与同学们一起提炼出与这6个专题相关的12个前沿问题供同学们自选,以便同学们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第四阶段“学术报告”,此时的同学们将成为讲台上的主角,报告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此时的老师们将坐在讲台下,对同学们的报告提出问题,进行更深度的研讨。
张杰院士表示,期待通过这样的研讨班设计和四个阶段的学习和研讨,本科同学们能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学习到研究的转变,深刻理解ICF物理的核心物理概念的同时,掌握ICF主要物理过程的本质,并通过对6个专题的深入研讨和12个前沿问题的深入研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法,阅读参考文献,建立研究逻辑、形成研究结论、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与准确表达。张杰院士还鼓励学生们:“我期待在未来13周时间里见证一个咱们共同创造的奇迹:在你们身上实现两个转变!”
致远学院2018级物理方向的张文博同学对课程亮出满分:“第一节导论课,张杰老师在讲解了课程设计后着重介绍了核聚变的发展历史以及ICF中重要的物理概念。让我感受比较深的一是这门课程的创新性,采用研讨的模式希望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如何研究问题而不是学会知识;二是在讲解ICF的基本物理过程时,在没有引入大量数学的情况下紧扣过程的物理原理以及能量尺度,清楚地描述了物理的图像却不流于泛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