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要求中小学不设重点班,随机均衡编班,是否能让学生“共同优秀”?
无论是人类如何发展,个体差异性是很难消除的。
那么,也就意味着每一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而忽视这一点,实际上是对教育模式的“欠考虑”。最近,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要求不设重点班,合理均衡配备师资,似乎这样的现象应该被称赞,但是如果思考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忽视了“适者生存”的竞争规律。
人类社会,从过去到发展到现在,不能不说,竞争给人类带来了很多进步,更实现了优胜劣汰,造就了如今这个商品经济繁荣的世界。换句话说,任何行业都不该忽视竞争的存在,这也包括了教育行业。也许,平衡教育资源可以给每一个孩子一个机会,但是同样忽视了每一个孩子的差异性。
笔者以为,最好的教育,不是你跑得快,请等等我,我们一起进步,而是让学生的能力与获得培养的资源形成合理的匹配,让天赋较好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培养。然而,当无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减少了竞争,那么或许迎来的不是共同进步,也可能是共同退步。
实际上,均衡教育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福利。
然而,这背后的“平均主义”却可能给教育带来危机。毕竟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需要大量的普通人才,但是也需要大量的高尖端人才。平均主义,无疑会耽误有天赋的孩子,阻碍这些孩子的成长。
而这种“平均主义”的蔓延,或许将会“倒逼”更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向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靠拢,这其中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或许,当我们总是去责怪,那些有钱人将孩子送到国外培养的时候,也需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搞这种忽视“竞争”的均衡资源教育。
不得不说,我们一直强调要合理布局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这并非是要排斥“竞争”,甚至无视“竞争”的存在。而当前“取消重点班,平均分配教育资源”的管理办法,或许是错误地理解了教育资源合理分布和均衡的政策导向。
诚然,教育均衡的目的,最终要实现“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平等”,但是这种较为理想的状态,实际上很难实现。相反,让优秀的孩子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却比较容易实现,也更切实际。而且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一个擅长的领域也可能不同,强行均衡资源,其实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相比较,人为和强制的均衡教育资源,还不如,让孩子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
当然这样的做法也并不完美,但是让人去选择教育资源,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资源,可能会更好地获得教育资源,也更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健康成长。
如果孩子能够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到更好的学校,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可能会更科学一些。可惜,如今很多人对均衡教育的错误理解,让一些天赋较好的孩子,没有能够获得更好的培养。这就如同有些地区实施“摇号上学”,那些曾经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未能进入重点学校,而一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却有机会进入重点学校。
可能有人说,这也挺好的。可是大多数名校的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来决定讲授知识的深浅。这就好比孙悟空去找师父学本事,靠着悟性和勤奋学到了72变、筋斗云,但是其他人去学习,却只是学了些“旁门左道”的理论知识。大家都是听同样一个老师上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果,却没有体现出优秀教师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悟性太差,老师发挥不出全部的教学能力,这同样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有时候,学校老师对孩子们的分班和排名,并非是歧视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让老师更好地掌握教授知识的深浅程度,因材施教地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教化。而在不分班的“随机编班”状况下,学霸和学渣同学的理解差异性较大,再优秀的教师,恐怕也只能浅尝辄止、不痛不痒地进行“普适教育”了。
当然,“随机编班”和“因材施教”之间到底孰胜孰劣,还需要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