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9个月婴儿实验,他的教育方法坑害千万孩童,如今竟在中国流行

如果刨除那些为了战争服务的例子,提及历史上最为残忍的实验,那么“小艾伯特实验”无疑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例。

巴甫洛夫曾经作出一项著名的实验,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

久而久之,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使它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

不过,巴甫洛夫发现,他不能无休止的连续欺骗这些狗。如果蜂鸣器响过后不给食物,狗对该声音的反应就会愈来愈弱,分泌的唾液一次比一次少。但是,假如不是连续数天的试验,他们还会对蜂鸣器的声音作出流涎的反应,然而已经不像先前得那么多了。

这就是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后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研究了巴甫洛夫的实验。

他在《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作为基础,阐述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能够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 。

但是这个观点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狗怎么能够和人相比,为了打破质疑,所以华生想到了用人做实验。

因为华生认为:所有对于人的大脑活动的猜测都是危险的,因为这一过程在客观上是无法知晓的。而只有人类的行为才能解释人类对于一系列外部刺激的反应。

在这种观念主导下,华生决定通过实验,把引起情绪的刺激戏剧性放大,来验证能否引起长期的影响。而华生认为孩童对于刺激的反应比起成人更为直观,所以他想用孩童来进行实验。

1920年,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艾伯特进行这项研究,之所以选择小艾伯特,是因为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结果发现,在此起点,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艾伯特更加 “镇定而被动 ”的表现。是华生选中他的原因。。艾伯特的母亲是哈里特巷Harriet Lane Home残疾儿童的奶妈。

小艾伯特的母亲没什么文化,而且家里也没什么钱。华生给小艾伯特的母亲每天一美元的报酬,要求小艾伯特为自己做实验。当时的每天一美元,已经够一个家庭的开支了。于是小艾伯特的母亲欣然接受了这个交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华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让小艾伯特和动物相处,让小艾伯特和动物建立了情感联系,所以小艾伯特在一开始和小动物们相处地很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华生觉得时候到了,所以他在小艾伯特旁边放了一只小白鼠,当小艾伯特想要接触小白鼠的时候,华生突然在他身后重重敲击了一根大铁棒,巨大的响声吓得小艾伯特剧烈地抽搐起来。但是华生并没有停,他继续敲击大铁棒,吓得小艾伯特趴倒在坐垫上哇哇大哭了起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每次当小艾伯特想要接近小白鼠的时候,华生都会敲击铁棒,到了后来,小艾伯特一看见小白鼠就剧烈地抽搐,感到恐惧害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后来,华生用其他的动物又实验了几次,时间没过多久,小艾伯特就对任何毛茸茸的东西,甚至是头发、皮大衣而感到恐惧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显然,这名男婴已经将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现在的条件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系,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原先对巨响的无条件反射,现在对白鼠的条件反射)。

甚至当华生戴上圣诞老人面具去亲近他的时候,上面的白色胡须更是让他无比害怕,整个身子趴在垫子想要摆脱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实验导致如下一系列的后果:

巨响(非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白鼠(中性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白鼠(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条件反射)。在这里,学习发生了。

华生从这个残忍的实验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而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可分化开来,形成分化的条件情绪反应。例如,除条件刺激白鼠外,其它刺激单独使用时都不以敲击声来强化,则扩散消失,只对白鼠保留反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简单来说,华生得出来了一个结论:人的恐惧,是可以被控制的。由此华生信誓旦旦宣布:“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其实华生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争议。录像显示该婴儿有痴呆和发育残疾的迹象。因此小艾伯特不是正常儿童,所以他才会表现出 “镇定而被动的特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这会影响实验的结论。还有实验伦理的争议,因为该实验完成后,实验者并未去除婴儿的条件反射,扭曲了婴儿的心理,被后来的人认为违反学术道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华生发表论文

但在当时,华生的实验结果一出来就轰动了整个教育界、心理学界。那个时候,杜威的实用主义影响了整个美国,这导致人们并没有在意过程如何,而对得出的结果非常满意。华生由此成为欧美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由此,风靡中国的哭声免疫法诞生了,在这套方法理论中,华生给儿童构建了一个彻底程序化、光秃秃的,没有情感的理想国。 在那个世界里,人再也没有神圣的精神存在,而更像是机器。 环境怎么塑造和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而当出现程序异常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手段让其重回正轨,比如说打骂等惩罚行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套理论的核心就在于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方法一开始风靡整个欧美,影响了几代的小孩,无数的欧美家长都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减轻了自己的负担,而且可以将孩子打磨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直到1959年,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才揭示了华生的哭声免疫法所具有的危害性。

哈洛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而当它们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哈洛后来将绒布“母猴”转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让发条玩具熊打鼓刺激小猴,小猴即使害怕也不选择铁丝“母猴”,而是隔着门缝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母猴”。

更为残忍的还在后头,哈利·哈洛们让布偶妈妈放铁钉、射水柱来攻击小猴,而它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要抱抱妈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小猴的这一行为更加佐证了婴孩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温暖、抚慰!在接下来哈洛对恒河猴的一系列实验中,他得出了以下结论:

1、接触。接触带来了安慰,而安慰感才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爱的最重要的元素。

2、如果说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那么将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会形成自闭、反社会人格。

3、只给食物和拥抱,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因为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简单来说,触摸、运动和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你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求。然而这个实验来得太晚,华生的教育方法在欧美流行了近40年。

报应首先出现在了华生的孩子身上,他痛苦的大儿子雷纳在父亲的行为主义理论灌输下,精神出了严重的问题,最后学了精神分析想要自救,然而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纳。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和前妻玛丽的二个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雷纳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后来,华生的外孙女玛莉特哈莉自述,妈妈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经历三次婚姻,她自身也患有双相障碍,并多次考虑自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在1990年的自传直接指出了华生将他的理论作为家庭功能障碍的根源的实际应用。

而欧美的千万孩童也出现了精神问题,这些孩童被父母自己的任何一种情绪都被剥夺控制,留下了严重的童年创伤。 当他们长大成人后轻则出现匮乏安全感、睡眠障碍,重则出现了自闭症、精神分裂等症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华生的外孙女玛莉特哈莉和别人成立了美国预防自杀基金会,一生都在为那些遭受华生教育方法戕害的孩子奔走!

尽管“哭声免疫法”在美国销声匿迹,却在十几年后,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随着《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等一类的育儿文章在朋友圈热传,成为了中国父母的教育圣经,不知道又戕害了多少中国儿童。

演员马伊琍就曾在微博上表示非常后悔使用了盛行的“哭声免疫法”。她提到自己生第一个孩子时,因为相信“哭声免疫法”,流着眼泪听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硬着心肠不去抱孩子。月嫂也主张不要她过多的抱孩子,每次一喂完奶就立刻把孩子抱走,理由是让母亲好好休息。然而结果呢?她自省孩子缺乏安全感,敏感且懦弱,不敢去探索新事物。

各位家长,任何的教育方式都应该去搞清楚他的来源,不应该尽信权威。很多朋友圈网络的文章其实都是为了赚取流量,并无科学道理!

很多时候盲目地偏听偏信,反而会害了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