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通知没问题,为何到学校就走偏了?其实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在我国,教育组织架构完善,从各级各类学校,到市县教育局,省教育厅,再到教育部,各司其职,运转流畅。教育部,作为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的国务院组成部门,统筹指导大中小学的教育工作,主管全国教师工作,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制定好某种文件或者规定后,教育部会发布通知,一级一级的传递到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当地教育部门。
一般情况下,教育部的通知就代表着国家的态度,因此每当教育部“一声令下”时,各学校都会“纷纷响应”。比如教育部要求各地必须做到“教师工资收入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各地区积极响应,截止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这个目标。但是,也有时候,教育部的通知没问题,到了学校却走偏了!
今年9月份,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希望能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切实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厉行节约,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值得提倡,教育部的通知也非常有意义。但是,在某些学校,教育部的通知却走偏了。
前段时间,南昌某小学家长向媒体反映,称此前收到学校通知,要求从9月11日起连续21天,每位同学在家中用完晚餐后,手持吃完的“光盘”,背诵《用餐礼仪歌》,并拍摄15秒内的视频,由家长每天发朋友圈打卡,在班级群提交截图。这所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初衷是好的,但是让家长拍视频打卡,未免有些“形式主义”了。
更有甚者,湖南某中学还推出了“浪费饭菜做题套餐”:浪费一粒米,做一道选择题;浪费一道菜,做一道大题。号召学生们节约粮食,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至关重要。但是,再怎么重要,也不能如此大动干戈。效果暂且不提,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引起了学生与家长的“反感”,实在是没必要。
为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提示:个别地方和学校认识不准确、理解不到位,出现了要求学生“背诵餐歌打卡”“浪费一粒米做一道选择题”等形式主义做法,走偏了,需要引起警惕!教育督导委的提示非常及时,希望各学校能够引以为戒,不要跑偏!
那么,教育部通知没问题,为何到学校就走偏了?很多网友的想法是这样的:学校为了面上好看,全部是形式主义!其实,事实真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一般情况下,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后,还会有相应的检查督导。比如在执行“教师工资收入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时,就有个别地区因工作不到位被通报批评。
同样,在教育部《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发布以后,也会有督查组对各学校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量化,工作出色的学校会受到表扬,而工作不力的可能会被通报批评。在这种背景下,各学校在执行通知要求时可能会“用力过猛”,导致教育部通知走偏了。
在这里,也给各学校一个建议,与其追求那些“形式主义”,不如抓好校园菜品质量,让学生吃得舒心、安心、开心,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食物中饱含的汗水和关爱,从而也会倍加珍惜。如此,才能培养出学生由内而外的节约习惯。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