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中国的应试教育一直被大家所诟病,但不得不承认,虽然弊端很多,却也真的是出身家庭条件一般孩子通往光明的捷径。
从古至今,身边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向我们诠释着: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让底层的孩子实现逆袭。
哪怕这个逆袭,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上流社会的高端生活,但至少可以达到中上等的生活水平,为他们的子女们提供一个好的起点。
导演郑琼有一部记录片《出路》,就是对这个话题的真实写照,历时6年,追踪了3个出生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孩子。
相信看过的人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它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父母就是孩子的出路!如果父母不努力,那么孩子就没有出路。
来自贫困山区的马百娟
12岁来自大西北贫困山区的小女孩马百娟,在自己的作文里写到:我长大以后,要去北京上学,然后打工,每个月挣1000块,给家里买面吃,挖水窖.......
几间破旧的土屋子,配上几张破旧不堪的方木桌子,配套设施极其简陋,这便是她就读的野鹤沟小学。
放眼望去,整个学校里只有当地的两名老师,和五名年龄层次不齐的学生,虽然条件非常艰苦,可孩子们的眼里却闪闪发光,那或许就是他们对走出深山、改变命运的渴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马百娟除了上学以外,每天还要帮家里人干农活、种地、担水、割草、砍柴、喂猪,小小年纪却分担了家里一个成年劳动力的角色。
不过尽管家里生活拮据,学校环境简陋,但她对未来始终抱有希望,梦想着有一天通过学习改变生活。
但最终她的梦想还是破灭了,2012年,以“纯粹不想上学”为借口,哥哥将其接回家,自此告别了学校。
辍学后马百娟也曾尝试过去镇上找一份工作,但因为未成年,店里都没有录用她。
两年后她在家里人的撮合下与做陶瓷的表哥结婚,再次出现在镜头里已经妊娠六七个月了,在跟同村的其他女孩子聊家常,讨论孩子、尿布等话题。
复读三年的小镇青年徐佳
徐佳是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孩子的样子,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打工。
与马百娟的父母不同,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工作很努力,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孩子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2009年再次参加高考的徐佳,仍然没有达到二本分数线,一再的受挫和落榜让这位少年变得焦虑和迷茫。
谈及第三次复读时他坦言心理压力非常大,半夜经常会莫名流汗,做题目时也会突然间脑子一片空白,甚至有过轻生的想法,因为他害怕再来一次还是同样的结果。
徐佳的母亲虽然是一位地道的农村妇女,也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对儿子的学习相当支持,在她看来有了文凭就算打工也会比其他人轻松很多。
也许是母亲的信念一直鼓舞着徐佳,最终他在第三次高考后收到了湖北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2012年毕业后,历经几番周折,他决定进入电力公司工作,现如今的他,已然从一个赤裸裸的穷小子变成了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
徐佳正是通过读书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虽然对别人来说可能只是生活的起点。
衣食无忧的都市女孩袁晗寒
袁晗寒来自北京,爸爸是地产商,妈妈是知名节目的导演。
全北京最好的幼儿园、央美附中,这些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学校在她眼里却一文不值,2009年她辍学了。
辍学后她每天的生活是通过看电影、搞艺术,以此打发无聊的时间,直到有一天看中了南鼓锣巷的一间铺子,有了开酒吧的想法。
父母听了她的想法后纷纷表示支持,还掏出了2万块钱作为袁晗寒投资创业的“学费”。
后来酒吧经营不善,袁晗寒选择到德国留学,学校里经常有来自各国的顶级艺术家巡回讲座,可她眼里只有自己的情绪不稳定,需要到处散心。
2015年,袁晗寒厌倦了国外安逸的生活,决定回国折腾一番,直接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生活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完全是可以自由选择的,目标同样是可以随意改的,只要自己喜欢、饿不着就可以了。
但我相信这样的话,马百娟和徐佳一定没有足够的底气说出来,因为背后要有充足的财力和优越的家庭条件支撑。
写在最后
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优越的家庭条件,生来就有万千大道通罗马,有那么多试错的选择。
既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倒不如拼搏一番,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也请父母努力拼搏,给他更多选择,最起码做到支持孩子的梦想。
你的眼界和格局高一点,孩子的未来可能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