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酷玩实验室
最近,有个骂学生笨的支教老师登上了热搜。
我看了一下那个老师的微博,字里行间都是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在她眼里,支教的地方落后到“不如一个服务区”。
学校的制度非常“傻X”。
学生“听不懂普通话”,女生就想谈恋爱,“笨”、“智力不健全”等字眼更是张口就来。
实话说,既然你瞧不上这份工作,何必要误人误己呢?
原来,这个支教老师是大连理工的学生,她选择支教的原因很简单——保研。
事件曝光之后,学校取消了其研究生资格,她的微博也删掉了,还有知情人士表示,“她已经认识到错误了,我们也想给她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我猜,她认识到的错误,应该不是骂学生笨吧。
和这位支教的小刘同一天登上热搜的,还有另一位刘老师。
当小刘屈尊降贵,为了成为人上人而支教的时候,另一位刘老师则放弃了更好的条件,为了责任和担当成为“师中楷模”。
他叫刘秀祥,是2008年背母亲上学新闻的主人公,他曾拼了命走出大山,但最终却拒绝了大城市55万的年薪,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大山里的教师。
执教8年时间,刘秀祥直接或间接资助了2713个学生,累计金额超过290万元。
他所在的高中,超过本科线的学生也从2012年的70人到现在增至1274人。
刘秀祥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人上人,不是为了更有成就感和优越感,而是为了更有责任和担当。
有人评价道,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里,刘秀祥堪称“吾辈楷模”、“人间正道”。
也有人说,在明星八卦霸占眼球的今天,刘秀祥才应该成为热搜第一。
看完了他的故事,我觉得,刘秀祥配得上100个热搜。
01
2008年,一则“孝子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新闻,成了很多媒体的头条。
视频里一手抱着蛇皮口袋,一手拉着母亲匆匆赶路的年轻人,就是刘秀祥。
1986年,刘秀祥出生于贵州省望谟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在他小时候,父亲病故,母亲也受到刺激,患上间歇性精神病,时好时坏。
生活困窘,家里的哥哥姐姐决定外出打工,却从此杳无音信,只留下10岁的刘秀祥与母亲相依为命。
10岁,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刘秀祥却承担起了洗碗做法、照顾母亲的责任。
不会种地,他就把地租出去,每年收500斤的稻谷作为自己和母亲一年的粮食。
没有钱,他就利用周末时间爬到山上挖药材,卖了钱给母亲买药、买油盐。
靠着国家救济和邻人帮衬,母子二人总不至于饿肚子,但上学怎么办?
刘秀祥没交过什么钱,他只记得小学老师总是跟他说,“你来读书就好。”
这句话刻在了刘秀祥的心里,他懵懵懂懂地意识到,读书或许真的会不一样。
靠着老师不动声色的帮忙,刘秀祥读完了小学,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全县最好的中学。
也许,很多人走到这一步已经放弃了,但刘秀祥决定离开农村,带着母亲去县城上学。
村里人觉得不可思议,未成年的孩子带着精神不正常的母亲,还想要上学,简直天方夜谭。
临行前,刘秀祥特地跑到父亲坟前发誓:
我要把妈妈的病治好。
我一定要给妈妈一个温暖的家。
如果混不成人样,我绝不回来。
没钱,他找到一所民办中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免费入学的资格。
没家,他就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搭了间草棚子和简陋的“灶台”,勉强住人。
生活捉襟见肘,刘秀祥一下课就跑出去捡废品卖钱,每逢周末就去工地做零工,一周赚20来块钱,维持着母子二人的生计。
又是3年过去,刘秀祥顺利考上了高中,生活更困难了。
他带着母亲,花200块钱租了个养牲口的地方,用编织袋围起来,就是新家。
最要命的还是钱。
为了攒学费,刘秀祥跑到工地上打工,还要上学、照顾母亲,每天只睡3、4个小时,常常累到坐着都能睡着,最凶险的时候,他从百米高的脚手架上摔下来,幸亏有安全网,才保住了命。
2007年,刘秀祥第一次参加高考,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他在考前一周病倒,以6分之差落榜了。
直到2008年第二次参加高考,他才考上了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这才出现了开头刘秀祥带着母亲求学的场景。
对刘秀祥来说,挨饿、打工、上学、照顾母亲,这些都是日常。
但对很多人来说,寒门子弟带着精神不正常的母亲,还要辗转千里求学,其中的艰辛,光是想想就让人绝望。
刘秀祥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02
刘秀祥其实想过自杀。
第一次高考失败后,刘秀祥感觉天要塌了。
以旁人的眼光来看,刘秀祥稚嫩的肩膀已经承受了那么多生活的苦,他有足够的理由堕落。
但在刘秀祥的心里,所有人都可以失败,唯独他不可以,因为他是在用生命读书,在和命运抗争。
落榜的事实像一根针,戳破他强撑了多年的骄傲,刘秀祥崩溃了,他开始埋怨起父亲,如果父亲没有离开,他就还有一个家,还有人保护他。
刘秀祥想自杀,他翻开日记本,每一页都在诉说着生活的不公平——今天母亲发病了,今天母亲不吃饭……但他也看到了自己写过的另一句话:
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刘秀祥想起在父亲坟前立下的宏愿,想起小时候被同龄人欺负,母亲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总会哇哇叫着保护他。
他想,我不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我还有我的母亲,虽然她什么都不能给我,但是只要她健康活着,我就拥有打败一切困难的力量。
随后,刘秀祥在县城宾馆找了份搓澡的工作,搓一个背赚5块钱,他想多挣点钱,好给母亲买一身过年的新衣服。
在这里,他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在人们的交谈中,刘秀祥意识到,生活原来还可以这样过,对他来说,改变眼下的生活方式,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
但复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学费,他甚至找不到一个愿意接收他的学校。
来来回回找了好几所学校,均被拒绝,他有点灰心,决定最后再找一遍那个拒绝了他4次的校长,骄傲的刘秀祥第一次跪下了。
他想,如果还是不行,就去打工吧。结果,校长同意给他一次机会。
2008年,刘秀祥如愿考上大学,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那年9月,22岁的刘秀祥带着母亲,连同打工赚来的2000块钱路费,踏上了开往临沂的列车。
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巨大的关注,校门口的班刊亭里,每一家报纸都刊登着他的故事,仿佛要昭告全世界他的不幸与励志。
这是骄傲的刘秀祥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他从10岁起便自力更生,坚信一个人活着,不应该活得让人同情,让人可怜,应该是活着让人可亲、可佩、可敬。
于是,本不富裕的刘秀祥花几百块钱,买下了报刊亭里和他有关的所有报纸。
刘秀祥很少提及过往种种艰辛,那是他藏起来的隐痛,即使被人提及,也总是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习惯了”。
2012年,刘秀祥大学毕业,有北京的公司开出了55万的年薪邀请他,他不想贩卖苦难,自尊心也不允许他利用“名气”赚钱,他拒绝了这个天价offer,在临沂找了份月薪12000元的工作。
未来的美好生活似乎在向刘秀祥招手,但他却准备放弃了。
03
“哥哥,我不想读书了,家里人都让我结婚。”
这是刘秀祥的“妹妹”打来的电话——所谓的妹妹,是刘秀祥初中捡垃圾时认识的,这样的弟弟妹妹,他认了三个。
因为有同样的经历,刘秀祥更能理解到读书的意义所在,他鼓励这三个比自己小一点的孩子,让他们一定要读书,钱不够,他来想办法。
刘秀祥能有什么办法呢?他在大学勤工俭学、摆地摊、当服务生,赚来的钱扣掉自己的学费和母亲的生活费、医药费,余下的钱全部寄回贵州,资助三个弟弟妹妹上学。
但妹妹还是打来了电话。
他知道,妹妹不上学,并不是因为钱,是因为家长的观念,他的家乡望谟县,当时,1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6%,大多数家庭都不把教育当回事,尤其是女娃娃,总归要嫁人的,读书有什么用呢?
妹妹的一个电话让刘秀祥突然醒悟,他开始思考,钱和梦想哪个更重要?我如果没有梦想,其实早已倒下,是梦想在支撑着我。
刘秀祥意识到,该回老家了。
2012年,刘秀祥带着老母亲回到贵州望谟县,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取了特岗教师,成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
后来,刘秀祥被调入望谟县民族中学高中部任教,最多时担任五个班的历史老师和三个班的班主任。
现实远比他想象的更为骨感——他接手的班级,学生里有谈恋爱的、打游戏的,还有抽烟喝酒的,中考满分700分,孩子们成绩最好的也不过300分。
家长也顽固,不愿意让孩子上学,他就骑着摩托车一趟一趟地家访劝学,那些不愿被提及的过往,成了读书改变命运最好的证据,刘秀祥开始“自揭伤疤”,他在摩托车上绑一台音响,一边走村串巷一边播放自己的故事,8年时间骑坏了8辆摩托车。
劝回学生,学费又成了难事,刘秀祥又开始自掏腰包,工资很快见底,他又跑到镇上,到处找人资助学生,有学校、商家邀请他过去做励志演讲,从前他由于自尊心总会拒绝,现在他通通答应,唯一的条件是,你得资助我两个学生。
曾经的刘秀祥穷得像个乞丐,但他带着母亲,一路靠捡废品、打零工谋生,从未乞讨过一分怜悯。
而现在,他四处奔波,讲述自己的辛酸与奋斗,只为更多的孩子能得到上学的机会,有人说他,“刘老师就像乞丐一样”。
但刘秀祥不在乎这些,在他的劝说下,50多名学生重返课堂,平均分只有100多分的“问题班”全部考上大学,执教8年时间,刘秀祥直接或间接资助了2713个学生,累计金额超过290万元,他所在的高中,超过本科线的学生也从70人到现在增至1274人。
刘秀祥成了当地的风云人物,学生们也都喊他“祥哥”,每次看到他都会说,“祥哥来了,赶快奋斗。”
很多企业、热心人士闻讯而来,希望可以为他提供一些帮助,刘秀祥都拒绝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回到贵州,他说,“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
如今,刘秀祥早已成家,他们和母亲住在学校安排的房子里,生活稳定而充实。最大的快乐便是翻看毕业生们的来信,有人写道,“刘老师,谢谢你让我走出来,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刘秀祥觉得,一切都值了。
尾声
2020年,当脱贫攻坚战进入尾声的时候,教育脱贫成了公认的拔除穷根最有效的方法。
留在云南的张桂梅,回到贵州的刘秀祥,一生只为一事来的支月英,山海情白校长的原型张玉滚……无数个坚守在乡村讲台的老师们,守望着一代又一代山里的孩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引用刘秀祥在《最美教师》里的发言: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更好的未来。不要用我们的现状去评判我们的未来。
越是偏远的地方,越需要优质的教育,更需要优秀的教师。
我们怎样,未来的中国就怎样。
所以未来的中国,就在今天的课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