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也是件好事,如果大家都是统一无异的,那世界的颜色就太过于单调了。就有这样一位天才,他16岁就是高考状元,却偏爱数学研究导致最后的人生只能依赖400元低保度日。
贫穷之家诞生天才
这位天才名叫刘汉青,现在的人们对这个名字或许陌生,早些年他可是红极一时。因为他惊人的天赋被很多媒体报道过。就是这样一位引人注目的天才他出生于很平凡的家庭。
刘汉青是1980年生人,家乡在江苏泰州南镇双木村。家庭条件一般,和大多数普通家庭无异。刘汉青的父母倒是早早发现了儿子的与众不同,期望他将来可以成材,便投入心血培养他。
话说任何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小孩聪明有天赋,但刘汉青的父母绝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刘汉青在16岁的时候就成为了高考状元。
当年的高考与现在不同,那个年代的教育水平有限,以至于教育资源也没有当下丰厚。
就在这种环境下刘汉青凭借过人的才能杀出重围成为了那一年的高考状元,成功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一所全国重点高校意味着人生会就此改变,出人头地是一定的了。
那段时间各大媒体都在报道这位少年天才,刘汉青算是出了名。同乡的人也都把他当作榜样,在教育自家孩子的时候都不忘提一句向刘汉青学习。
刘汉青的父母也从此扬眉吐气,他们的儿子将来会大有作为,清贫日子也算是过到了头。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天才刘汉青会有前程似锦的未来时,事情却并没有按照大家设想的那样发展下去。
为爱数学抛下一切
在所有学科里刘汉青最喜欢的就是数学,他大学也想要报考数学专业,却听从了老师、家人建议报了更为好就业的热材料处理专业。
但刘汉青还是钟情于数学,进入大学后他就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数学上,对于专业课却不管不顾。
在他大三的时候接触了《哥德巴赫猜想》,他瞬间就为此沉迷,整日都在研究高等数学,无暇顾及其它。
到了毕业的时候除了数学成绩优异,其余的基本都是挂科,以这样的成绩压根没法毕业,学校惜才建议他在读一年修够学分毕业。刘汉青拒绝了,他想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研究。
广大的家长应该从刘汉青身上吸取教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莫要本末倒置。刘汉青最终没有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就这样白读了几年大学回家了。
回家之后刘汉青还是如此,当其他人不理解他的选择或者劝他回头的时候,刘汉青还是异常坚定。他认为学习其它科目就是在浪费时间,他只想一心钻研数学。
刘汉青的同学还是很关心他的,大家都认为刘汉青有这样的天赋默默无闻地回家太过可惜了。同学翟明还帮他把名为《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的论文发布在网上。
有论文发表对于刘汉青来说总归是件好事。不久就有一位来自罗威的数学家来信,可是刘汉青托同学帮忙英语回信之后就了无音讯了。
再之后翟明又帮助刘汉青找到北京大学的数学家潘承彪,希望能从大师那里寻求到意见。潘承彪认真研究后给予了刘汉青回应。指出其中的一个论点需要仔细举证,若是无法证明就没法支撑论点成立。
收到回复的刘汉青则表示:无需证明。这次寻求帮助也便不了了之了。或许刘汉青真的有过人的天赋,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听取他人建议也是非常重要的。刘汉青的问题在于他太过自我了。
天才的陨落
刘汉青发表的论文最终都没有掀起很大的反响,他也就继续在家里默默钻研数学。有很多他的同学想要帮他介绍工作,刘汉青也都拒绝了。他认为去工作会耽误研究数学。
就此,刘汉青的生活开始彻底依赖父母给予。当同龄人都成就事业、建立家庭时他依旧单身一人依赖父母过活。曾经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啃老族,这个转变实在太难令人接受。
刘汉青的父母很难接受这样的结果,却也没有办法,他们也知道刘汉清与常人不同,担心刺激到他,只能期望他平安健康生活就好。
当年刘汉青是乡里的明星,小孩子们的榜样,如今也沦为了反面典型。乡里乡亲宁愿孩子平平淡淡地长大,也不愿意自己孩子成为天才般的疯子。
到了2012年国家实行了精准扶贫项目,刘汉青也被列入了需要帮扶的对象,每月可以领取400元的低保。
如此看来实在令人惋惜,当年那位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的少年天才如今却需要依靠低保勉强维持生计。这巨大的反差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当记者再次访问到刘汉青的时候,他则表示没有任何后悔和不甘心。他这么做也没有什么目的,他就是热爱数学将它视为自己的梦想,他无外乎是在追求梦想罢了。
刘汉青的世界常人是难以理解的,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描写的主人公一样,他们选择抛弃一切追寻梦想看似疯狂无非只是选择了坚持自我。只不过这个“自我”是大众难以理解与认同的。
结语
天才究竟如何定义呢?在某方面有过人的才能就是天才吗?那刘汉青在数学领域确实要比大多数人厉害很多。但是他没有靠此收获财富名利,人们便又认为他是“疯子”,敬而远之。
可见,天才是很难界定的,所以轻易不要给人冠以天才的头衔。一旦造神变得相当容易,那陨落也会随之加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有个人的特色,没必要非得分出个好坏,尊重每个个体的自然发展才是真正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