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做萧山赘婿真是不错的出路
最近,一则旧闻频频登上热搜。
杭州萧山,一家主营招赘的婚姻介绍所里,介绍费已经从每单1500,涨到了15000一位,仍然供不应求!
现在,等着被招婿的编号已经排到300多位,还有100名正在排队报名做赘婿的男性。
而且,排名的人中,不乏大学老师 公务员 公司白领,甚至在杭州念大一的男生,也赶着来领“爱的号码牌”。
原因,自然是因为,“嫁入”萧山的条件太优渥了!
网传的招萧山赘婿的最低标配是:一套精装修当地房,不低于奥迪A6级别的车,20万以上的嫁妆。
所以萧山被网友戏称为“赘婿天堂”“中国赘婿之都”,也不足为奇了。
在五千年男尊女卑的中国社会里,愿意主动“嫁入”女方的男人,很少。
本硕博大学生急求入赘的原因,则不得不提现在越来越严重的阶级固化现象。
从古至今,作为社会未来的年轻人,高考,一直是底层改变阶级的重(唯)要(一)途径。
但随着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内卷的加剧。一个大学毕业生,别说出人头地,哪怕在大城市努力工作,想买房买车安居落户,也是难于上青天。
今天,毒药君想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出·路》。
该片跟拍了中国三个不同阶层的孩子,通过他们6年间成长轨迹的变化,折射过中国教育的现状。播出后,引发了一众好评和反思,也有网友建议,不如改名叫:出身,更好。
01 农村女童马白娟的家乡
甘肃会宁县,一条尘土飞扬的小路上,12岁的小姑娘马百娟,要走6个小时,13公里,才能到学校。
这样的机会,还要感谢负责任的校长,亲自上门游说。让坚持“上学要打工,不上学也要打工,为什么要上学?”的父亲,松口让她上学,现在读到了二年级。
她的妈妈智力残疾,哥哥已经退学,都不当家。
下课后,这所学校的5个孩子,围绕着一个新篮球,嬉笑着跑来跑去满头大汗。
周末放假,马百娟牵着驴,和父亲一起下地,她要背起父亲给她捆的,体积比自己大三倍的柴垛。
马百娟的个子不够,就身体前倾,降低重心,用更细碎更快的脚步,来追赶大人。
背回的柴,用来烧火,煮面皮子。
一家四口围着小方桌,默不作声地汲溜着碗里的饭。没吃完的馍要留着,第二天,马百娟早上天不亮起来上学前,泡凉水吃,吃这个抗饿,也只能吃这个。
马百娟走着走着,天就亮了,这张幼小的脸,和太阳一块笑开了花,眼里闪着光。
上课的时候,老师教课文《我的家乡真好》。
老师读:我的家乡,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人来人往;我们躺在宽阔漂亮的足球场上...
马百娟没见过,但她向往着。
她拿着宝贝似的自动铅笔,一笔一画勾勒着理想中的一切。
她在作文里写:长大后去北京上大学,然后去打工,每个月挣1000块,给家里买面,因为面不够吃,还要挖水窖,因为没水吃。
02 小镇青年徐佳的高考
湖北咸宁县的徐佳愣住了,复读一年,他居然考出了和去年一样的分数。
不可置信和难受一瞬间涌上心头,他憋得满脸通红,不知道这是老天对自己的嘲讽还有对命运的捉弄。
他愣住了。
因为考上大学,不仅是全家的希望,还是父亲的遗愿。
五点多,天蒙蒙亮,他起床用凉水洗了把脸,收拾复习资料和被子,第二次走进了复读班。
徐佳背英语的声音,被淹没在层层课本堆里。
导演问他想法时,他说现在模拟考试,会紧张到冒冷汗,手发抖。镜头里的他,还是会不停的眨眼睛 吞咽口水,眼神飘逸。他说,压力最大时,他想过自杀。
有多紧张,就有多重要。
6月,徐佳第三次,走进了考场。
03 北京姑娘袁晗寒的休学
北京昌平的一所别墅里,袁晗寒坐在游荡的秋千上,嬉笑地诉说着,从央美附中退休的事情。
留级后仍不及格,妈妈干脆给她办了休学手续。
这样的底气,是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父母给的。
休学后的日子除了画画,百无聊赖,她在南锣鼓巷转悠的时候,相中了一间店面,想开个酒吧。
妈妈支持她的爱好,给了2万启动资金,“就当学费了”。
袁晗寒自己装修,自己调酒,就这样成了店主。
三年后(2012年)
01幼小嫁作商人妇
马百娟的哥哥打工,让家里能吃饱饭了,也住进了更亮堂的房子。
马百娟也去了新学校,在这个陌生的学校里,她按时交作业,努力学习,但上学晚,底子薄,还是跟不上学习进度。
她哥哥让她退学了。
15岁的马百娟,带着小学学历,想找一份工作。
没想到,一家酒店的洗碗工作,居然给到了她小时候梦想中的1000块工资。但服务员一句:你没技术也没有学历,用不到你。就让她的欣喜,转瞬即逝。
“女娃娃是别人家的,嫁得好比什么都重要”,对她的出路,父亲早已盖章定论。
一年后,马百娟嫁给了表哥。在陶瓷厂的粉尘中上班,隔壁,是当年的小学。
一个午后,马百娟站在墙根下,和同村的女伴晒太阳,她们比较着各自孕肚的大小,马百娟摸了摸自己的肚子。
三年后的镜头里,马百娟多是背对着镜头不说话。她的眼里,没光了。
02 立业成家使母安
徐佳终于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学校里,他认真学习,毕业后,权衡之下留在了发展更稳定的武汉。
他还有辛苦操持的妈妈,和未成年的弟弟,长子如父,他要担起责任。
提及活着,他说:为了家,为了我妈。
找工作时,那些候选人挨个说着“你走出去,不是你一个人而是整个公司的形象。”“我们人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证明自己的过程……”这种正确的废话,希望得到工作机会。
导演说:“他们从大学毕业,却忘了怎么说人话。所有人只想填鸭,没有人想要滋养他们的生命。”
最终,徐佳把自己“卖给了中电技术”,就业稳定,对妈妈有了交代,签合约的时候,他心里一瞬间感到空落落的。
三年后,他攒了点钱,领着女朋友回家见妈妈,结婚。
工作稳定,早日成家,这就是他最好的出路。
03 游历欧洲随心走
袁晗寒去了德国学艺术,优渥的生活环境和浓厚的艺术氛围,放大了她的情绪。
为了缓解焦虑,她抽烟、恋爱、画画、,游历欧洲、养兔子......排解孤独。
考大学,凭借着艺术的敏锐度和洞察力,轻而易举的进入了世界顶级名校。
毕业后,她放弃了适合养老的德国,去上海的一家艺术公司实习。
吃饭的时候,她和同事们谈笑风生,聊着哪个vpn更好用。
再后来,她注册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
尝试更多可能性,这是袁晗寒的出路。
读大学时,徐佳想骑行西藏,但他拿不出4000的往返路费,工作后,更忙了,一直没去成。
而袁晗寒无法理解徐佳为什么没去成,她说:“他可以先工作,再旅行,然后边旅行边工作啊。”
而马百娟,别说西藏,甚至从未想过旅行。
阶级,就这样清晰地被划分出来。
同一个国家的三个孩子,他们几乎都是沿着父母给的路,活在了自己的平行世界,别说教育的公平,他们的认知和生活,根本不再一个时空里。
《出·路》是三个孩子的命运,实则代表了他们背后千千万万孩子的命运。更是这个时代社会财富被少数人垄断,阶级固化日益严重的例证。
当社会的马太效应日益显著,穷人靠着读书翻身的机会已微乎其微,富人愈富,穷人更穷,才是问题所在。
而这,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40年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白手起家的财富神话。
但今天,江山易位其家人,资本日益被少数人掌握。
作为国家未来的年轻人,即使读了大学,也看不到逆袭的可能。但平凡的你,也不会被放过,社交媒体中充斥着各种金钱至上,日进斗金的碎片化信息,制造焦虑,收割流量。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嫁入豪门做赘婿,成为年轻人首选。
但不管何时何地,每一种命运,都渴望向上的人生。
每个人,都希望有选择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
而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