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8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杨斌依据叶圣陶在不同时期所发表的教育论述选编的《如果我当教师》一书,较为系统地向读者展现了叶圣陶一生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如何做好今天的教育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01
养成好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这个词,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宏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怎样的习惯才算好?能使才性充量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如果从党的教育方针的角度来看,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我们教孩子们识字、读书,仅仅是为了他们能够多认识一些文字符号吗?显然不是,而是借助课本和文字,培养学生语言的好习惯,而一个学生具备了语言的好习惯,也就具备了思想的好习惯。同样,我们指导孩子做实验、参加社会实践,也不仅仅是为了给他们体验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经历,而是要培养他们对待工作、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当我们能够从“养成好习惯”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等诸环节时,教育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升。
如何“养成好习惯”呢?叶圣陶告诉大家,一是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二是要发挥教师以身示范的作用。
叶圣陶认为,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他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他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的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现在的学生甚至教师,书写常遭人诟病,出现字写得歪歪扭扭、很潦草、卷面不整洁等现象。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学生入学之初,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其他像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勤于劳动的好习惯、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注重节约的好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特别关注的。而且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教师自己要坚决不做。
为什么“养成好习惯”如此重要?这是因为习惯养成得越多,这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就拿走路来说,平常走路的时候,总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相互交替,两条胳膊跟着晃动,以此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脑子里从来不去想我该先迈哪条腿。这一事例告诉我们,无论哪一种能力,只有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这种能力。
如果读书和学习还不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就不能说你具备了学习能力;如果说劳动不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就不能说你具备了劳动的能力;如果说你仅仅知道了公民的一些知识,就不能说你已经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通常说某人的能力不强,其实就是该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02
为了无须教
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不教不是因为知识学完了,而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能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落实起来很难。从落实教学计划的角度看,教师讲可以充分把控教的进程,保证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讲完计划中的内容;从课堂组织的角度看,教师自己讲,是最方便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组织的难度将增加很多……当教师总是选择“最经济”的方式来传递知识的时候,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无法养成,结果就是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教师声嘶力竭的叫喊声。
但教师真的能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吗?叶圣陶认为教师有什么可以授予儿童的呢?除却物质的东西可以授受,属于精神方面的知识是谁也不能授予谁的。因为知识是求知者主观的欲望和兴趣的结晶体,离开了求知者的主观便无所谓知识。所以知识只有自己去求,别人的知识只能由别人去应用。
知识的价值全在于即知即行,当时应用。教师的工作在于促使儿童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求真知识,并用真知识来支配他们的行动。
比如说,一年级的孩子拿到语文课本之后,如果老师不急于讲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翻阅课本,看看其中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的孩子会发现书中有很多图画;有的孩子会发现书中有很多数字;有的孩子还会发现书中有好几个单元、要认的生字在课文的后面等。当老师告诉他们,图画可以帮助大家理解里面的故事,目录上的数字代表着课文的序号,课本下面的数字是页码,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找到某一课在第几页……孩子们自己动手实践,发现确实如此的时候,学习的热情还能不调动起来?
孩子求知识,最根本的目的是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自己逐渐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但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必须把外界的一切融化在我们的生命里,使我们的生命丰富而有所作为,才算真的取得了生活经验。善于将外界的一切作为儿童学习的资源,让其和教材的内容相整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感悟、体验的时空,有利于儿童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最终实现“不需要教”。
03
要“四育并举”
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并做到“四育并举”。
课堂里的所有功课都是智育,对此大家是没有分歧意见的。学习任何一门功课都要求严肃认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做实验,依据自己理解的事物或者道理来写作,不能空话套话一大串,等等。这些,又都与德育有关。
参加体育活动,需要明白排队的道理、每一个肢体动作对身体的好处,这些都是智育的内容。但同时,要求排队必须整齐,动作必须到位,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活动中要全神贯注,取得领先也要能够戒骄戒躁,等等,这些又都是德育的要求。
叶圣陶说:“普通学校设艺术学科,目的当然不在于使学生成为画家、音乐家。教学生学习图画,在于使他们精密地观察物象,辨认形象的美与丑,和谐与凌乱,并且能够把所见所感的约略地记录下来。教学生学习音乐,在于使他们能用声音来表达出感情和意志,尤其当合奏合唱的时候,个体融合在群体之中,可以收到人格扩大的效果。”
那么,美育就是通过这样的学科来实现的吗?显然不是!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感受到事物的形态美、规律的简洁美、语言的内在美,经常能在顿悟之时获得豁然开朗的喜悦,经常能够感受到突破一个难关之后的喜悦心情,这些其实都是美育。体育中的美育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个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的飒爽英姿,一个个团队项目呈现的和谐和有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叶圣陶说,空无依傍的德育似乎是没有的,德育总是跟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非是要在现有的课程之外再去建设若干的“德育课程”,而是要充分挖掘现有课程中的德育因素,来实现育人的目标。美和丑的辨别能力要经过训练才能获得,而这样的训练也不需要另辟蹊径,只需要运用好现有的课程载体,与德育、智育、体育充分融合即可。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常生龙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原文标题为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