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路小学二楼的一间教室里,丁慧新正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上着语文课。她右脚裹着厚厚的石膏,讲桌旁靠着一副拐杖。讲课时她需要借助一把椅子将受伤的右脚搭到上面,书写板书时则要椅子和拐杖同时使用,以防摔倒。站得久了,她只能双腿都跪在椅子上,继续完成教学。
就在前几天,丁慧新送孩子放学时不慎摔伤,她一天没休息,一直坚持上课,她放不下班里的孩子们。
长时间单腿站立后,丁慧新只能跪在椅子上“休息”片刻。(摄影:林涛)
跪着上课的老师
丁慧新是西港路小学二年级八班的班主任,3月18日下午,在送学生放学的过程中,她不慎摔倒扭伤了右脚。但她强忍着疼痛,直到所有学生都被家长接走,这才去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令丁慧新很沮丧,“右脚踝骨头断垂,韧带严重损伤”,这只在一年前刚刚骨折过的右脚再次受伤。医生告诉她伤势比较严重,需要马上用石膏固定,一个月之后石膏拆除再进行复查,这段时间必须在家静养。
副校长李静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就将代课老师安排妥当,并告诉丁慧新,必须在家休息。然而这一次,丁慧新却没有听从领导的安排。
“第一次骨折恰逢疫情期间,孩子们都在家上网课,没耽误事,但这一次不同。学校老师本来就少,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很大,代课老师替我之后,他的课程同样也要找其他老师来替代,这对学校来讲是很大的工作变动。况且,新老师熟悉孩子还需要一个过程,孩子们接受新老师也同样需要时间……”丁慧新说。
丁慧新不仅是班主任,而且是语文和数学两科的老师,每周需要为孩子上15节课。在她心里,即便只休息一个月,耽误孩子们几十节课也是无法接受的。丁慧新当即便买了一台电动轮椅。她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为了班里的52个孩子,我要去上课!
学校领导班子每天都会在7点之前赶到学校门口检查教师出勤情况。为了避免给同事添麻烦,也为了避开校领导的“阻挠”,受伤的第二天,丁慧新比以往更早来到了学校。
丁慧新经常要走到学生当中进行辅导。(摄影:林涛)
用辛勤撑起小家
“丁老师你怎么了?”
“丁老师你疼不疼?”
当丁慧新第一次拄着拐走进教室时,孩子们都惊呆了,本来热闹的教室突然变得鸦雀无声,几个孩子直接跑向她,急切地询问。孩子们真挚的神情和话语仿佛一股股热浪奔向了丁慧新,瞬间,她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真切的关心,我是他们的老师,而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我拄着拐来上课,是对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丁慧新眼圈泛红。
写板书的时候丁慧新需要垫着椅子、拄着拐杖,以防摔倒。(图片由西港路小学提供)
家长们得知老师受伤后也要帮老师分担压力。
“我来接老师上下班吧。”
“咱们轮流替老师接孩子。”
“要不咱们替老师到家里做饭吧。”
一个个带着温度的提议都被丁慧新回绝了。在她看来,那些都是自己能解决的小事。然而很多家长却知道丁老师的不容易。
丁慧新的爱人是卢龙一所高中高三年级的班主任,每周只有周日可以回家。丁慧新要独自照顾80多岁的父亲和5岁的孩子,父亲生活不能自理,孩子刚上幼儿园。丁慧新受伤后,父亲看着拄拐给自己洗裤子的女儿,哭得两夜未眠,闹着要回老家,不给女儿添麻烦。不能接送孩子,只能从外地接来身体也不太好的婆婆临时帮忙。即便如此,丁慧新也没有耽误一天工作,她把最美的笑容留给了自己的学生。
上下楼梯成为了丁慧新最吃力的事。(图片由西港路小学提供)
养老院长大的姐弟
“可能别人觉得我挺难的,但我觉得很幸福,因为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来自卢龙农村的丁慧新自幼失去母亲,与父亲和弟弟相依为命,9岁那年,父亲又因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更无法照顾姐弟俩。于是,9岁的姐姐带着6岁的弟弟,开始照顾患病的父亲。打水、做饭、洗衣服……村里人经常看到两个瘦弱的身影,合力摇着辘轳粗大的手柄,才能打上一桶井水。没钱买书本,姐弟俩却特别争气,是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
“多亏国家的政策好,还有那么多好心人关心我们。”
丁慧新
13岁那年,当地政府了解到姐弟俩的情况后,将他们安排到了养老院。
丁慧新说,那是段福的日子,有人照顾,住着暖暖的屋子,有了学习用品……然而,到了初三那年,丁慧新又遇到新问题,她交不起高中学费。
她想:“即使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我也一定要考上大学。”这时又有好心人伸出援手。
一位来自北京的伯伯对丁慧新说,如果她想读高中,他可以每月资助100元生活费。
县城的高中为她免除了学费和住宿费,自己负担伙食费就行。
在社会爱心的帮助下,丁慧新终于如愿上了高中。
如今,姐弟俩都已成才,姐姐大学毕业后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弟弟研究生毕业后暂时在国外工作,他的理想是回国报效祖国。丁慧新说:“是爱改变了我和我弟弟的命运,我也要把这份爱传给我的孩子们。”
师者,大爱
“丁慧新老师受伤后第二天就来学校坚持上课,全体师生都很感动,希望学校所有教师都能像她一样,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用崇高的师德塑造人,为‘人民教师’这一伟大形象增加无尽光芒。”西港路小学校长杨佳红说。
六年级团队语文成绩全校历史最高;
独立主持省级课题;
西港路小学业务骨干……
这都是丁慧新取得的成绩。
孩子们的关心让丁慧新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图片由西港路小学提供)
一直以来,驱使丁慧新不求索取、全心付出的动力,除了回报成长过程中社会上给予她的那些爱,还有她第一次在师范大学校园见到的那条铭记一生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记者:林涛
来源:秦皇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