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让人持续进步的学习方法,错过很多年后侥幸重逢,欣喜若狂

看到有价值的知识,比如经验、教训、方法、技巧、原理、规律,等等,都应该想尽办法把它学到手。

学到手可不仅仅是在看到时脑海里一激灵,觉得这东西对我有用,我可以用在某些地方。

把它摘录下来,工整地誊抄到自己的笔记本当中去,也不过是勤快一点的罢了。

事实上,比起前面那种在脑子里过一遍,用笔抄一遍的作用也强不到哪里去。

相反,如果只是抄写或者收藏一下,效果甚至并不如用脑子想象它的使用场景。

将新学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才是学习的要旨。

建立联系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不断地使用,用到如臂使指的程度。

就像李笑来说的:看到就要学到,学到就要学会。而只有用上才能真正学会。

同时,也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检验是否用对了地方,起到了作用。

最近,我又看到了一个有价值的方法论,苏东坡主张的“八面受敌法”。

为什么要用“又”呢?

因为这个读书法,我很久前就看到过,当时也就在脑子一闪念,觉得它很好,有用,然后,我没有运用它,这么好的方法对我来说,就完全“没用”了!

很庆幸,近日读书,又重遇了它,一经运用,欣喜若狂。

“八面受敌法”,我总结为:

1,要选择真正管用的好书来读。

可以扩展到读好文章、思考有意义的好问题、检验自己写的文章上来;

2,每本好书都要精读数遍,每一遍牢记一个阅读目的。

扩展到研读文章、分析问题、复盘重要事情上来,都可以来上数遍,一遍只针对一个要点。

近期,我真正运用了这种方法,自己感觉受益匪浅。

1,精读了一本已经读过的好书。发现过去泛泛而读真是折损了它80%以上的价值!

2,针对一件特定的事写了一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才体会到过去看问题时的片面和肤浅。

3,检验了我自己写的一篇阅读量很低的文章。一检查,不禁汗涔涔!这么多明显的问题,怎么可能有阅读呢?

《校长,你选拔人才的维度可别太单一!老师们不服气》这篇文章,发布4天以后,推荐4000多,阅读261,点赞2,收藏5次,转发4次,无论哪一个反馈数据,都表明这篇文章写得很失败!

但它到底败在哪里?我用“八面受敌法”分析,真是千疮百孔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下面就是我的分析实例:

第一遍,看文章主题和立意

1,教师(专家)讲课,不讲具体问题的,多半在故弄玄虚;教师进修中心经常干些无聊的事儿来浪费教师时间

2,年轻人要谦虚,锋芒毕露,早晚会摔跟斗

3,选拔人才的维度不能太单一,让人不服气

存在问题:

1,一篇文章出现三个主题,显然太过贪婪!一个也没有讲深讲透,不精要。

2,立意不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二遍,看文章选材

1,程老师判断讲课的标准,是看专家讲课是不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问题。(问题:程老师的学识水平,怎么能证明她的判断标准就是正确合理的?讲课老师分析具体的问题,比如某一个理论,她不具备背景知识,无从理解,便认为别人不具体,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2,程老师讲课水平不高,但听课眼光不错,得到了同事们和校领导的认可。(问题:这样的泛泛而谈能否具有说服力?有没有具体的例子?眼高手低的人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眼界也不高)

3,小孙找组长吐槽,说她是杠精,理由是程老师讲的与大多数老师不一致。(问题一:小孙跟程老师不是一个组的,为什么要向该组组长吐槽?动机不合理;问题二:小孙评价程老师是杠精这种说法是怎么传出来的?)

……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三遍,看文章结构

1,从起承转合上来看,突兀、僵硬、不符合逻辑、不顺畅。

2,从SCQA来看,场景描述不精彩,冲突不激烈、不集中,问题没有争议性,也没有给出答案。

3,从讲故事+讲道理的角度来看,故事不生动,道理也干巴巴。

4,从叙述的视角来看,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混用,镜头感、画面感很错乱!

第四遍,看文章语言

1,啰嗦。

2,不严谨。

3,不精练,不通俗。

4,关联词滥用。

5,有些地方词不达意。

根本原因:

1,凑字数;

2,理解不到位;

3,故意卖弄;

4,头绪太多。

第五遍,看标题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

到这时,我忽然发现:文章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价值增量!

读者看了没收获,不看没损失,真是太羞愧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用“八面受敌法”读书、想问题、分析自己写的文章,要有耐心,要诚实,模糊不清的地方一定要重复多次,真正搞懂。

我亲测有效的好方法,推荐给你,请尝试一番吧。

标签: 立意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