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名师工作室”是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的“孵化器”,它的设立不仅充分利用了名师的优质资源辐射作用,还促进了教学改革,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近年来,名师工作室在全国呈遍地开花之势,促进了更多青年教师的发展,也对名师的自我超越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从实际的运作情况看,一些工作室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如何让名师工作室名副其实、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探讨的焦点。聚焦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现状和瓶颈,《教育家》采访了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成员、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希望能对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有所启发。
戴红燕
河南省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文体局副局长
罗晓红
长沙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总园长
周粮平
长沙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园长、长沙市学前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昭辉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中心幼儿园园长
方景融
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幼儿园园长
王丽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
发展规模:定位不准,方向不明
名师工作室的定位是怎样的?在工作室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可以怎样解决?
戴红燕: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研究的平台,是优秀教师共同学习、互相成就、互勉共助、集体成长的平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它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目标,通过选苗子、压担子、引路子、架梯子、搭台子等措施,帮助成员夯实和进修内功。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工作室的成员能开眼界、强业务、同发展,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通过学习共同进步,进而辐射和影响更多的人。
名师工作室在定位和发展方向上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工作室成员参加工作室研究和学习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工作室的成员老师往往是园所骨干,平时工作量比较大,工作室的活动需要占用成员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所在单位的工作造成影响,需要园所给他们留出一定的时间,多理解、多支持。
第二,工作室在区域辐射方面做得不够。大部分的工作室重视内部的建设,但活动范围小,未能有效带动区域内教师的成长。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行政部门对工作室活动的范围和人员给出一定的时间指数,确保区域内教师的参与度。
第三,工作室的研究成果转化及推广力度不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与教育科、教研室、学校和区域的其他部门协同联系,共同保障成果的实用性、可推广性,使工作室的研究结果发挥最大效能。
王丽: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团队”,是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依靠集体的智慧,支持和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它也是一个心灵的港湾,当教师出现危机感、不确定感时,同伴会共同帮助教师去应对变化的环境和新的挑战,为教师走向成功提供组织与精神资源。
成立工作室,是为了建立教师间合作互动的培养人才新机制,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专业的引领作用,使其成为优秀教师重要的发源地、集聚地和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在工作室,大家因为共同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走到了一起,团队在,智慧就在,力量就在。大家可以互相激发,互相促进,互相取暖,抱团发展,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多种方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一个人都能在团队中走得更远。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如果说在发展上有什么困惑或者瓶颈,那就是“定位”。工作室领衔人的定位是“引领”。既能发展自己又能成全别人,为实现教育理想而努力,不断为他人提供正确的指引。能够在任何时候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与担当,有足够的勇气并带领更多的人付诸行动。我努力的方向是带领大家多学习、多研究,尽量使成员具备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具备丰厚的教育功底与学识,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为大家搭建平台。
作为工作室成员,每个人都要进行“自我定位”,要能够找准自己的坐标。分析自己的职业品质(学力水平、教育理论素养、教学技艺、职业情感、伦理、精神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积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师职业本质的认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要经验教训和由此上升的理性认识、主要教学成果等)、明确自我发展的期待等。成员要在自我剖析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在哪里、要往哪里去,既勇往直前又能及时归零。
“名师工作室”到底姓“研”,还是姓“教”?它与传统的教研室关系如何?
吴昭辉:
“工作室”是一个学习与发展共同体,以打造教育人才品牌为追求,根据工作室主持人的专长促进成员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或领导能力,拓宽教育视野,提高教育管理和创新能力,使成员朝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一个工作室的成立不仅要靠主持人的带领也要靠成员的配合,“名师工作室”与教研室、教科所等机构在职责等方面重叠,工作方式雷同,这提醒我们工作室定位要清晰,运作方式要创新。
不管是“名师工作室”还是“名园长工作室”,成立的初衷都是要放大名师效应,起到辐射作用,带动更多教师、园长的成长。但目前,工作室重点在于强调课题项目,缺乏对教育一线的研究,缺乏规范的研究手段,不利于“名师工作室”的长久发展。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必然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更为深刻透彻,对知识的把握更为准确,教学更易做到“深入浅出”,有助于幼儿的学习与理解。对科研的关注使教师能够及时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弥补原有的教育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如果缺乏对教学的关注,教师可能会失去提高科研水平的机会。同时,名师工作室比传统的教研室辐射的范围更广,引领的群体层次更高。
罗晓红、周粮平:
名师工作室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周边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保教质量,要基于问题和大家的需求开展研究和教育活动。它不是单纯的姓“研”或姓“教”,它会结合“教”和“研”,覆盖面更广,除了“教”和“研”以外,还有辐射、带动等方面的功能,它不仅要钻研专业,可能还有师德、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传统教研室和现在的名师工作室,在功能、内容、形式等方面,肯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共同发力。但是名师工作室和教研室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传统教研室是大众化的,所有教师都可以参加;而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是有代表性的,是被推选出来的精英团队。传统教研室的团队范围的涉及面可能小一点,很多时候可能是一个园所或者当地的一个小团队;而工作室成员是各个地方推选出来的人,参与的面更大,来源会更广。传统教研室的活动时间可能短一点,通常是碎片化的研究问题;而名师工作室的整体性、系统性强,研究会更加深入。
戴红燕:
我认为名师工作室既不姓“研”,又不姓“教”,它是二者的综合体,一个综合性的发展共同体,既有理论的研修,又有一线的实践和创新。在这个平台上,成员既要立课题、做研究,又要站讲台、做示范;既要发展自己,又要辐射引领。
一般各个区教育局下面都有一个二级机构就是教研室,是指导区域教育教学的官方和权威机构,要全盘统筹,行政权威性更强;而名师工作室是依据区域需求在区教育局指导下建立的,目的是通过名师和专家的引领,用伙伴共研修的亲民形式达到发展专业、共同成长的目的。教研室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面向区域内全体老师;而名师工作室强调精英化、集约化、品质化,通过推动工作室成员进步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发展。
名师工作室精英化、集约化、品质化的定位是成员专业高水平发展的定向,是高精尖的名师引领,是且教且研的行动研究,高质量的辐射示范,跟传统的教研室存在较大的差别。
队伍建设:个体性强,团队力量弱
您的工作室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哪些困惑?
方景融:
一是如何协调名师工作室工作与日常工作。这一困惑主要来自工作室领衔人。每一位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都有自己实际的工作岗位和职务(已二线的领导除外)。名师工作室成为他们正常工作范畴之外的“工作”。工作时间需要自己调剂、挤压,工作内容需要自己统筹、规划,工作成效也需要自己把控、优化。时间不够用、分身乏术,成为很多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是如何有效激发专业成长内驱力。这一困惑主要针对工作室成员而言。大部分教育主管部门会把工作室成员的专业业绩、成长速度作为评价名师工作室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然而,因教师职级岗位政策的限制,“无岗”二字让很多青年教师职称晋升无望,成长内驱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工作室成员的参与热情和专业发展。
戴红燕:
名师工作室一般由主持人和若干成员组成,都是一带多或者是一强多弱,缺少中青年教师名师,这是实际情况。
工作室在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不少。一是成员参与工作室的动机各异。例如个别人会觉得加入工作室是一种荣誉,并未觉得是其成长的需求,主动发展的意识薄弱、内驱力不足。二是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工作室虽也制定了制度和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和其所在单位的工作有一定的冲突,致使其工作量成倍叠加,使其超负荷运转,久而久之,影响工作室工作顺利开展,其预期效果也无法达到。
活动组织:有名无实,重成立轻管理
在活动内容、组织与管理方面遇到过哪些问题?能否举例说明?
戴红燕:
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内容,包括读书与讲书、研学与研修、上课与议课、交流与访谈、送教、支教、写作、科研等。有些事情对教师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比如培训、访谈、讲座、做课。问题最大的应该是阅读和写作,主要因为研究的时间不够充分。
名师工作室要求的是共读共写共研,以达到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这是每一个名师工作室的必修课,都会以任务清单的形式下发。一时的任务好完成,长期的可能很难坚持。共读清单上罗列的一本本专著,可能让他们“ 啃”起来比较吃力,还要花时间去写作、输出,这样就更加困难了。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要激发成员的活力、激情和动力,让他们保持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一点很重要。
工作室的管理优劣跟主持人有很大关系,如果主持人会管理会带人,有领导能力,又能以身示范,就能把工作室组织好,把这个团队紧紧团结在一起。如果成员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就会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在工作室运转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重成立轻管理的问题。工作室刚成立的时候,大家热情特别高,但是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往往缺乏完善的指导、检查和考核机制,缺乏系统的制度支持。尤其是前期,往往只重视对主持人的考核,把对工作室的考核集中到主持人身上,忽略了对成员发展质量的考核,会导致成员动力不足、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欠缺。
方景融:
虽然名师工作室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成立的,但无人事管理权、无行政职能,让名师工作室的日常运作多了一些“民间组织”的性质,教研活动的实际开展时常“碰壁”。
例如,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县区,也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成员所在单位领导对于名师工作室活动的态度不一。有的认为,教师工作时间外出参加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耽误本职工作。有的认为,优秀教师是在本校成长起来的,进入名师工作室“效力”不合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不得不靠交情、凭名望做事,来保证工作室正常运作。
考核评估:成效参差不齐,缺乏客观评估手段
评价与评估是影响工作室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评价方式和评估手段方面有哪些问题及期待改进的地方?
罗晓红、周粮平:
我们长沙市对园长工作室评价是有标准的。平时是过程性评价,每年年底会把整个长沙市的所有工作室领衔人聚在一起,面对面汇报自己的成绩,给大家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三年结业的时候是现场考核,考核形式比较多样,通过汇报、名师谈感想、顾问评价、当地行政部门评价,然后看资料,保证考核更加全面、真实。
同样一个工作室,可能有的人收获更多一点,有的人收获就没那么大,这与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参与度有关。评估和评价工作室的成长,结果固然重要,但一定要重过程,要看工作室有没有真正推动每一个成员的发展,有没有真正通过成员推动其所处幼儿园的发展,还要看工作室是否对当地教育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吴昭辉:
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名师工作室规定了一些考核评价的指标,如要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平台发布多少条推文资讯、一年中开展多少次研训活动,过于看重数量的达标,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形式简单化。有的地方规定“在校内举行一次校级及以上公开课”,虽然标准很具体,但实际上是传统教研形式的翻版,不能激发名师发展的主动性。第二,考核动机功利化。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而只是为了争取项目。这难免偏离“名师工作室”的设计目标。
总体来看,名师工作室的设计缺陷导致目前存在一些发展障碍。要积极探索建立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克服重建设、轻管理,重形式、轻活动,重政绩、轻过程,重名气、轻实效等问题,加强管理,规范运作,提升名师工作室的品质。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杂志2021年2月刊第3期
作者 | 本刊记者 欧阳秀娟
设计 | 九月九
统筹 |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