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大医疗脑健康联合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对外发布《2020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750份对全国不同情况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儿童发展障碍家庭的深度调研与个案访谈,为公众完整呈现该领域的真实图景,更提出医教融合、综合康复、融合教育是我国现阶段儿童康复的发展方向,同时为给孩子抢夺更多康复时间,家校共育、使用智能工具已成为不少家庭实施干预的新趋势。针对《报告》关注的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两位主要发起方: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贾美香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育康复专业负责人刘晓明。
《报告》指出,儿童发展障碍是儿童时期影响儿童社会生活功能最为常见的障碍类型,主要体现在对儿童社交交流、认知能力、言语语言能力、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发展落后于同龄儿童,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类障碍。儿童发展障碍首先体现在其发展性问题的特征,根据其具体症状特点可以分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言语语言障碍、运动协调障碍、智力障碍等等。
《报告》显示,在确诊为孤独症等发展障碍儿童当中,男女比例为4:1。这些孩子中,绝大多数被诊断为发展障碍是在6岁以前,在1-3岁完成首次诊断的儿童更超过60%。“孩子6岁前被称为黄金干预期,这段时间内,早诊断、早干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今后的康复效果,甚至影响终身。令人欣慰的是,家长对孩子健康的关注度确实一直在提升。”贾美香说。
由于家庭情况不同、孩子个体差异大,家长对孩子的干预方式选择较为多元,但近九成家庭表示,“专业”和“有效”是他们最关注的,因此他们更信赖有医疗积淀的儿童康复机构,并且有着共同的目标:让孩子走向融合,这也反映在了孩子接受干预的情况上。
《报告》显示,目前全天在机构或特教学校接受干预的家庭占近三成;另有超33%的家长选择给孩子提供“半天幼儿园+半天机构”或“半天机构+半天家庭干预”的方式。由此可见,信赖专业的儿童康复机构,看重“医教融合”的康复技术,以融合教育为目标,已成为当代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儿童发展障碍家庭的普遍干预现状。
“如果早期能够给发展障碍儿童正确的干预,实际上不止拯救了一个孩子,而是拯救了一个家庭。”贾美香指出,随着儿童康复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孩子的康复干预需要机构和家庭的共同参与。这种“家校共育”模式正逐渐从研究阶段进入实践阶段,成为儿童康复发展的新趋势。她呼吁,应通过家长的努力和与机构老师的密切合作,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育人实效。
2020年的疫情被称为“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革命”,一夜之间所有行业“被迫”加入数字化行列。身在高度依赖线下的儿童康复行业,机构更在疫情期间遭遇了巨大打击,其中核心矛盾是:发展障碍儿童对于康复服务强度与密度的需求,与防疫措施对于降低人与人接触概率之间的矛盾。《报告》显示,一方面,随着疫情的常态化,2021年儿童康复机构开园复课的进度势必将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疫情带来了时刻潜在的不确定性,让儿童康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虽然我们总说线下一对一康复训练,肯定要比一对多或是线上康复训练效果更好,但在儿童发展障碍领域,借助数字化手段,给予家长正确的训练指导,将对发展障碍儿童形成有效的教育补充。”刘晓明告诉记者,不是每个孩子的家庭条件都可以支撑起高昂的训练费用,数字化手段的出现,能够真正调动起家长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利用发展障碍儿童早期训练的黄金时间,那么干预效果将事半功倍。(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