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代大文豪苏轼是个通透之人,他很早就悟透了人生,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任何人都没办法避免。然而,世界上的“不完美”实在是太多了,人们不可能事事都做到尽善尽美,要知道,完美总是有“缺陷”的,就连高考也不例外。
?
钱钟书,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教育世家,为了将他培养成一个全才,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叔父钱基厚倾尽了所有,他们几乎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万幸的是,钱钟书没有让他们失望,1925年,15岁的他回家放暑假,偶然间被《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等选本的吸引,于是他兴趣大起,开始埋头苦读,无形中将多年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化为了自身的知识储备。
1929年,钱钟书从美国圣公会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毕业后,直接报考了清华大学。当时,清华大学采取的是最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必须通过数学、国语、外语等任何一门考试。然而,这个举措对钱钟书来说,却是个大问题,要知道,他打小起便对数学没有概念,他只对文字感兴趣,如果让他解数学题,简直比登天还难。
果然,在数学考场上,钱钟书终于知道了“度日如年”是什么滋味,整张卷子就没有几道题是会的,为了打发时间,他只能胡编乱造。最后,考试结果出来了,他的数学成绩只有可怜的15分,是全体考生中垫底般的存在。然而,就在钱钟书唉声叹气时,清华大学的老师们却展开了激烈讨论,他们认为钱钟书的情况比较特殊,需要仔细斟酌。
原来,钱钟书的国文与英语都是第一名,英语更是达到了满分,这两门成绩加起来,就已经达到了清华大学的入学门槛,更何况还有数学15分,与剩下的那三门了。据《国立清华大学历年招考大学本科学生录取标准》刊载,清华大学在1929年录取大一新生的总平均成绩,大约在40分上下,钱钟书三大主科的成绩就已经达到了录取最低标准,不录取他实在说不过去。
可是钱钟书偏科太严重了,不符合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这可如何是好。就在这时,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来了,他复查了钱钟书的试卷之后,当即拍板:“这个学生,我要了!”罗家伦认为,钱钟书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国文、英语上的造诣,连他都心生敬意,如果让这么一个好苗子落了榜,岂不是埋没了一颗明珠?
于是,罗家伦把钱钟书叫来了办公室,亲自对他叮嘱了一番,并告诉了他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好消息。实际上,罗家伦之所以会对钱钟书另眼相看,是因为他也是个偏科的人,他1917年考试的时候,数学还是个零分,比钱钟书都不如,但他却也不比任何一个人差,还坐上了清华校长的位置。所以说,偏科不可怕,才华才是第一位的,如果你足够优秀,就不会泯然于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