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两遍《李焕英》,留在脑海的却只有她银铃般的笑声,为什么呢

文|百合妈妈

第一次去看电影《你好,李焕英》,是在正月初三,年后无事,想着丰富一下儿子的假期生活,便提出带他去看电影。

儿子近几年不是很喜欢去影院,这样的建议一般会被马上否决,但这一次挺让我意外的,儿子居然提出想去看。

这时我才关注到,他大概是从手机上刷到了关于剧情的介绍,所以,对这部影片还是很期待的。

午餐后,我急忙在手机上订票,可是下午段的票竟然已经全部售完,晚上的票也所剩无几。为了不让儿子扫兴,勉强订到了两张晚间靠边的位子,而且还是一前一后。当天刚好是西方的情人节,去看电影的情侣居多,定然没有换位子的可能。

也许是因为一票难求,经历了一番波折,所以,尽管位子欠佳,但还是感到了加倍的喜悦。

电影的上半部是喜剧,笑点很多,由于笑得频次太多,我居然笑到肚子痛、脸部的肌肉僵疼。后半部是亲情剧,泪点很多,眼泪自然掉得稀里哗啦。

回家路上,我问儿子,有没有哭。他说,没有。我说,我哭了。儿子才不好意思地承认,他也哭了。

到家后,我正在卫生间洗手,侧耳听到家人问儿子电影怎么样,儿子说,“这部电影可好看、可好看了。”听到儿子这么开心,我真是满心欢喜,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半大孩子的眼里到底看进了哪些东西,但孩子的那种满足感,大概是身为妈妈的我们最开心看到的。

说实话,我看电影多多少少是带着一些功利心的,每看一部影片,都不是单纯的看,总要附带着一个写影评的目的,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待在影院,如果看过就过了,多少有些可惜,对于我这种热爱码字的人来说,只有在写完一篇影评之后,才能算是完整地看完了一部电影。

可是,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始终没能写出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尽管也在手机的备忘录上点点滴滴记录了一些的感悟,可打开电脑,却没有一个字落到屏幕上。

我脑海里,只有李焕英银铃般爽朗的笑声,和她重复了很多遍的那句话,“我的女儿只要健康快乐就行了。”

可是,这句话难道不是发生在你我身边,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最朴素、最寻常的母子之情吗?我实在是提炼不出什么更有营养、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内容,凑字数编写一篇文章实在不是我的性格。

然而,这部影片的票房和评分都实在是太高了,网络上的影评和热议总是在打开手机时扑面而来。我并没有多少兴趣点开来看,只是写影评的念头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搅动。

我很少重复看一部影片,而喜欢接触更多更新鲜的东西,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决定再去看一次。

而第二次去看的时候,上半部我还能笑出来,后半部却怎么也哭不出来了,留在脑海里的还是只有李焕英银铃般的笑声和那句“我的女儿只要健康快乐就行了”。

我依然没有完整的构思,无奈之下,把备忘录里星星点点记录下的灵感也都删除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概是因为我没有完全断掉写影评的念头吧,还有就是这部影片让我有一种无以言说的、缺失的、倾斜的感觉,但又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

但关于这部影片的思绪却一直无意识地在我的大脑里自动运行,某天,那个缺失和倾斜的东西竟突然造访,我发现在贾晓玲的成长过程中,她的父亲几乎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小的时候,她哭、她笑,她拉裤子,跑步得第一,没有父亲在场。

长大后,她考上大学宴请亲朋,父亲没有出现。

甚至在她的母亲车祸住院弥留之际,这样重大紧急的时刻,陪在母亲床边的也只有她一个人,父亲始终不曾出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影片的主题是在讴歌母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贾玲可能是在完成一场哀悼,也许她一直都无法接受母亲的意外离开,而全身心地自导自演这样一部影片,可以完整地完成一次自我救赎,可以梦幻地走进母亲的过去,更深地与母亲进行链接,好好地与母亲来一次真正的告别。

但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不可能没有父亲的存在,影片只在父亲和母亲领证后骑车去告诉工友,这一情节中出现过一次,而贾晓玲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父亲的影子,无疑,她的父亲是缺位的。

就像我们现今许多家庭的状态,“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然,在我们育儿创作领域,我结识了很多超级爸爸,他们既事业有成,又不缺席对孩子的陪伴教育,一个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而在我进入育儿写作圈之前,我所接触的大部分家庭都是女主内男主外,很少有父亲全职带娃或者事业家庭两不误的。当我初次遇到许多写育儿文章的父亲时,也是非常地惊讶,居然有爸爸把育儿当成了事业。但是这种惊讶很快就平息了,因为在后来我不断遇到了更多这样的父亲,虽然没有母亲多,但这也足以颠覆我之前有限的认知,我十分地佩服这些父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自远古时期,“女娲造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讲的都是单方面母亲的付出,似乎从古至今已经达成了一定的社会共识,母亲负有教育孩子的天职。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父亲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固着在我们民族血液里的这部分东西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2016年《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父亲主导教育的家庭不足两成。一项针对北京3-6岁幼儿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许多女性也都情愿选择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职业发展,成为全职妈妈,我有好几个朋友就是这样,她们本身都非常优秀,很有职场竞争力,甚至比孩子的父亲还要优秀,但却甘愿选择放弃事业回归家庭,可见传统观念影响至深。

其实,这样的理念我也是接受的,只要全职妈妈不放弃自我成长,而爸爸能在忙事业的同时不缺位,就没有问题。

而“全职妈妈”也是一个高能热词,却极少有人提到“全职爸爸”的话题,甚至许多单亲孩子也多半有一个“单亲妈妈”,而不是“单亲爸爸”。父亲与子女、伴侣的关系,正如网友戏称的是“诈尸式”、“丧偶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亲的缺位无疑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最近网上曝出一位全职妈妈携两子跳楼的新闻,类似的事件已不鲜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父亲不顾家不关心妻儿,不能和母亲共同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认识不到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就必然会有一个寂寞孤独、无助焦虑的母亲,这些情绪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引发一些悲剧。

所以,特别希望更多的父亲能够参与孩子的成长,与母亲共同承担陪伴教育孩子的责任,关于这一点,真是应该多多学习我们育儿领域的男性创作者,他们因为日常接触学习了大量丰富的育儿知识,比其他人更懂得父亲的重要性,所以能更好地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做到平衡。

与此同时,女性也不应该把自己完全定义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除了家庭之外,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还应该去发展自我的一部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都不缺位的家庭,才是一个稳固的“金山角”,这样的家庭才更和谐、更幸福,孩子也成长得更完整、更快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