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面前,什么样的反应是理性的?

成长导航

夸赞容易批评难。近年来,因被家长粗暴批评之后做出极端行为的青少年悲剧不时见诸报端。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家长又该如何把握好分寸,艺术地批评,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我们又如何引导孩子科学地看待指向自身的批评?本期特别关注建设性批评。

——编者

1

面对批评,也要有建设的心态和姿态

文丨林丹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生活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被领导、老师、家长或同伴批评后,或是垂头丧气,感觉被否定,或是愤而反击;而另一些人则会平静地听取对方批评中的建设性意见,充分吸收这些意见让自己有更大的成长。那么如何让批评成为成长中的机会而不是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的灾难?

对非理性的批评勇敢说“不”

批评分为“对事”和“对人”两个方面。有些批评对人,有些批评对人也对事,有些批评则是对事不对人。如果一个人遭受来自他人的对自己整个人或人格的指责或否定,那么就需要对这样的批评有足够的警觉度并作出合适的反应。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将这样的批评与自己之间画一条明确的界线。我们需要知道这种针对“人”的批评是有毒、不理智的,是对方情绪的发泄而已,不要让对方的错误来伤害自己,让那些有毒的情绪影响到自己。

比如我们可以直接跟对方说:“如果你觉得我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请直接告诉我。但我不接受你的非建设性地情绪发泄!”这种情况下清晰的界线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明确区分对方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对自己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接纳。

面对批评,不同的既往经历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遇到的是“对事不对人”的批评。但是,一些人还是不能接受批评,甚至感觉他人是在针对自己使坏或者觉得自己被否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首先要从一个人从小的成长经验来看。我们每一个人从小与主要照料者(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的依恋关系对长大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早年得到很多的爱和关注,与主要照料者建立起了安全型依恋,那么这个人就如同心中拥有了“安全岛”,他能很好地接纳和欣赏自己,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独立的关系,并能以安全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积极探索外部世界。

早年的依恋模式影响了我们心中的“内部工作模式”,安全型依恋的人面对外部环境和信息能作出安全型的反应,而不安全型依恋的人则会在遇到各种环境和信息时倾向于将之理解为“我是不够好的,这个世界是危险的,我是得不到尊重的,对方在有意伤害我……”而“内部工作模式”就如同早已录制好的录音,当一个人被批评时,扳机扳动,录音启动,播放出“我不够好,我没有价值……”或“他是有意地攻击我”“他们可以信任,我很重要……”等完全不同的信息,这种自动化反应往往瞬间启动,直接影响了这个人在此时此刻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若这种情况没有得到足够好的觉察和发现,这样的录音会重复播放,一遍又一遍,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期待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别人对自己的期待”“自己对自己的期待”“自己对别人的期待”。这三种期待若能实现,我们内心中的被爱、被关注、有价值感、被尊重等心理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积极的认知和行为。

相反,若这些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心理世界的“冰山”的各个层面,包括自我价值、认知、情绪、应对方式、行为等都会受到影响,产生糟糕的感觉和反应。

这也就能理解在被批评时,为什么会出现不管以何种姿态沟通,只要批评者指出事情没能做得足够好,被批评者就会出现或感觉被否定或退缩或“愤起反击”的防御反应了。当然,不是所有的人在心理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时都会出现以上的反应,一些人经过不断地学习和个人成长,能够开放、接纳、乐观地看待批评等未满足的期待,并能用恰当合适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内心期待,使自己不断走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

悦纳自己,相信改变的力量

及时地觉察和接纳。从小充满关爱和无条件支持的成长环境对个体安全感依恋的建立至关重要,但若我们的成长环境不那么理想也并不可怕。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我改变的资源和力量,重要的是,当头脑中的“录音”又一次启动时,我们要及时地觉察到这种情况,知道这是自己当前的一种状态,不需要惊慌,也不需要否定它,所要做的就是接纳它,允许它又再次出现,如同一个我们熟悉的“朋友”。告诉自己“它常常出现,我们不喜欢它,但可以学会和它和平共处。”如此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们就能以开放、接纳的心态面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了。

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是指我们用动态、变化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知道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就能有所进步和成长。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人生来或聪明或笨,努力没有用,人的智力和能力也不会改变,由此这样的人会故步自封,自我设限,面对批评时也不敢面对或逃避,或将批评视为对自己的否定。培养成长型思维,可以让我们更加开放、接纳,无论在哪个年龄,拥有成长型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由此自然也敢于平和、冷静地面对批评和挫折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内容了。

关爱和欣赏自己。拥有高自尊和高自我接纳的人,能够勇敢地面对和接纳批评并将批评视为成长的动力。欣赏和接纳自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自我关爱应成为每日功课,欣赏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足。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所说:阴影也是一种力量。当从自己的不足中看到积极的资源和力量而不是自我否定时,批评自然也就成为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种有效方式了。

2

理性的批评,方能为成长助力

文丨蔡蓉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心理中心副教授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运用得恰当,有助于孩子成长,运用不当,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加重孩子的不良行为。

根据家长批评时的自身状态,可将批评分为情绪化的批评和理性的批评。

情绪化的批评

情绪化的批评可以理解为:孩子做了不符合规范或者不符合家长期待的事情,家长的情绪被激惹引爆,这个时候家长的愤怒失望等复杂情绪一股脑倾泻而出,是处于非理性的状态下。

在这种状态下,家长可能会说出挖苦讽刺的话,这些话往往会直接冲击孩子的自尊,让孩子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被爱和接纳。某些情况下孩子可能因此产生对父母的愤恨,极端情况下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来报复父母。

情绪化批评的模式就是父母的情绪被孩子点燃,失控后的言行进一步引发孩子的各种消极情绪、消极认知和消极行为。此时,孩子大脑皮层尤其是前额叶的功能被削弱了,他无法去思考自己错在哪里,如何做才是对的。事实上,当他被“攻击”的时候,大脑会进入本能的“防御”,例如用很多理由来驳斥父母,或者不理不睬,亲子关系逐步疏离对立。因此,情绪化的批评不可取。

理性的批评

理性的批评指的是,尽管父母的情绪可能也被孩子的某些不当言行激惹,但是能够在情绪上来的时候,自己先冷静下来,然后在一种理智的状态下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日常生活中,家长如何更好地运用理性的批评?

1. 预设情景,刻意练习。理性批评的能力,其实是可以提前做功课甚至刻意练习的。在亲子沟通中,孩子常不断重复出现同一类型的问题,家长常陷入重复不断地以雷同的方式或变本加厉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但无果。所以,家长可以在平常心平气和时梳理出孩子哪些问题会引爆自己的情绪,练习在这些情境下稳定住自身情绪。列出清单。

例如:放学后已安排孩子在户外玩了2小时,并跟孩子商量好回家后花10分钟调整一下,就开始做作业。但是你发现30分钟甚至1个小时过去了,孩子根本没有写作业。设想自己遇到这种情境,情绪可能会是:生气的、愤怒的、失望的、挫败的、无力的……尽可能多地列出类似的问题情境,就会提高在这些情境下的情绪自我觉知。

当这类情况出现时,就可以利用“暂停、深呼吸、自我暗示”三个步骤让自己的情绪平静。并告诉自己:“我现在正在气头上,暂停一下,做几个深呼吸并且用内部语言暗示自己平静。”

2. 批评行为,维护自尊。在孩子不写作业的情景下,情绪化的批评大概是这样的:

“还不快去做作业!你这孩子从小就贪玩、学习那么差还不努力、脑子笨还不自觉、没有时间观念,否则看我怎么揍你!”

在父母激烈的言辞下,孩子可能去做作业了,但是他吸纳到的是关于他自身的负面信息,表面上看,短时效果可能是有的;但长远看,他会内化吸收这些负面评价,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也无法建立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

而如果家长能很认真地看着孩子,郑重地对他说:

“我看到1个小时过去了,你还没有开始写作业,我心里非常着急甚至有点忍不住就快发火了。现在咱们坐到书桌前,把作业和本子等学习用品拿出来,开始写作业吧,我相信你能做到的!”

这样理性的批评,没有诋毁孩子,同时也传递出对孩子有能力自律的信任,所以孩子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激发自主性,积极改变行为。

3. 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再设定一个场景:比如家长正忙着在厨房做饭,此时10岁的哥哥和2岁的弟弟发生冲突,弟弟脑门上被哥哥抓破了。这种情况下,情绪化的批评往往是家长上来对哥哥来一通打骂。

而理性的批评则是这样的:

“xxx,我要郑重地告诉你,打人是不对的,是坚决不允许的。请记住:无论你有多生气多愤怒,都不可以打人!我想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你说说看……”

这时哥哥可能会说出他的理由,家长可借此机会和孩子探讨如何避免此类事情发生,以及教会孩子生气时如何用更理性的方式来处理来表达。

4. 批评与积极肯定要相结合。面对开学前赶作业的孩子,情绪化的批评言语可能会责骂孩子毫无规划意识、临时抱佛脚、偷工减料、不负责任等等。理性的批评,会发现孩子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家长可以对孩子说:

“我看到你正在努力快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寒暑假作业,这说明你对学习的事很上心,你很希望自己能按时圆满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这些都很值得肯定啊!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着急,写得很快所以字写得不是很好,而且很多题目也做错了。我们稍微慢一点,把题目看清,把题答对,把字写好就更好了……”

与积极肯定相结合的批评,不会破坏孩子当下的情绪,孩子通常就能以较好的情绪状态完成后续的事。等孩子做完之后,就可以再找机会跟他谈时间安排,让他养成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

5.启发式谈话,温和不纵容。我们再来看个例子,比如当家长把饭做好了,喊孩子来吃饭,叫了几遍,还是不来。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找机会跟孩子聊聊:

家长:“孩子,当爸妈喊你吃饭的时候,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孩子:“你们说第一遍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了,但是我在看课外书或做其他事时,没法立刻停下来。”

家长:“哦,这样啊,你猜猜看,当你大声嚷叫而且又没来吃饭的时候,爸妈可能是什么心情?”

“如果是你花了好多时间做好饭,喊爸妈来吃饭,但爸妈不理你,且大声嚷嚷你会是什么感受?”

“你觉得这件事情,在咱们家应该如何来解决比较好,你希望我们怎么做,你希望自己今后怎么做呢?”

通过这一系列温和而不纵容的问话,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会积极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规范自己的言行。

总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塑造、品格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少不了批评教育。作为家长,掌握批评的策略,会让批评更理性、更有建设性、更有温度,也才能给孩子的成长助力。

3

建设性的批评,让忠言不再逆耳

文丨于成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教育局心理教师

批评是教育的必备环节,只有赏识的教育必然是不完整的教育。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比较特殊,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家长如何既能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01

批评原则:先讲情,再讲理

心理咨询中,会遇到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面对错误,孩子在小时候“一说就改”,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则逐渐开始出现“不合作和对抗”的情绪。对此,家长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家长们不很清楚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注重自我感受,并逐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受荷尔蒙的影响,青春期的大脑拥有极强的成长潜力。

但是青春期的大脑有不平衡的特点:情感相关脑区(边缘系统)的发展,要明显快于理性相关脑区(前额叶皮层)的发展,这使得大部分时间里,情感的驱动力要更胜一筹。

因此,当我们和青春期的孩子对话时,哪怕家长说的是“金玉良言”,若没有照顾到情感和自尊,也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反感,使孩子关上理性思考的大门,最终的教育效果必然不尽理想。

面对这个阶段孩子的问题,要“先讲情,再讲理”——首先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和自尊,等他们“慢半拍”的理性思考和决策力跟上来后,再引导孩子进行有效地反思,最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2

四步方法让忠言“不再逆耳”

第一步:平心静气

青春期的孩子正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拥有无限的生命力和成长潜力,生活中的每个错误,对他们而言不是能力不足的证明,而是发展进步的好机会。但是,出于爱和关心,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后,第一个冒出来的反应往往是着急、生气,教育起孩子来就可能情绪激动,口不择言,让孩子难以接受,最后白白浪费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的机会,又可能带来亲子情感危机,实在是很可惜。

当孩子的成长机会出现,而家长又“情绪激动”时,可以先按下头脑中的暂停键,不让情绪“带着我们越跑越远”。然后提醒自己,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好机会,现在恰是影响孩子的好时机。教育孩子时,我们的情绪管理力可以随着练习而提升,如果哪次没有控制住情绪,也不要紧,多练几次结果就会不一样。

第二步:描述事实

如果家长发现控制住了教育孩子时的情绪,说明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接下来,可以先简单跟孩子说一说看到的事实和感受,并“以退为进”——家长主动少说,鼓励孩子多说,把描述想法的机会给孩子。

举一个例子:当家长劳累了一天回到家,路过书房时,发现孩子正抱着手机看来看去。这时候会怎么办呢。一部分家长会大吼:“我在外面累了一天,回到家你也不给我省心,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游戏!”而另一部分家长则能意识到,“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好机会”,调整一下自己的呼吸,控制住情绪,通过“描述事实—表达感受—询问”三步,准备好和孩子沟通。

一个可行的例子如下:1.我发现你放学回来之后到现在书包还没打开,已经玩了一个多小时了。(描述事实)2.你没有做到之前答应的事,我觉得很生气也着急。(表达感受)3.你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询问)。

家长在此情景下若能较为平静地完成以上沟通步骤,不仅能保持和孩子顺畅的交流气氛,也可以清楚地了解事实的来龙去脉。

第三步:积极关注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犯错的原因往往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缺乏改变动力,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关注,重点关注和强化孩子行为中的积极面,给孩子一个推动力。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对情感非常敏感,消极情感会让他们很难受,而积极情感会给他们莫大的鼓舞,就像一部好车,刹车快,但加速也快。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关注那些做得好的地方,他们就能够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走得更远。

常用的积极关注可以有如下几种:

1.我看到……(值得鼓励的地方,具体描述孩子的努力与坚持、策略与方法等)

2.我相信你能够处理好你的事情。(积极的鼓励肯定)

3.你觉得哪些地方做得还不错?(当孩子遭遇失败时的积极关注)

第四步:探索讨论。

做完第三步后,教育目的就已基本达到,如果孩子想要和我们进一步交流,可以继续,但是孩子如果没有这个意愿,现在停下来也很好。

青春期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不求不帮、有求必应”,如果孩子们不需要帮助,我们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改正错误,但是如果他们“放下面子”要求我们帮忙,那一定是遇上了相当的挑战,这时就需要我们来出谋划策,做好军师。当我们不确定孩子是否需要帮忙时,我们可以问“需要我帮你做些什么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相信孩子能够把事情做好。

常用的和孩子一起探索讨论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我发现……(指出问题,讨论原因)

2.以前哪些方法是有效的,下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讨论解决方案)

3.你对这件事情最清楚,你觉得第一步可以怎么做?(细化方案)

4.你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情感支持)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我们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情绪,更不是为了让孩子痛苦,甚至感到羞辱。我们指出问题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错误、获得成长。

因此,让忠言走进孩子的心灵极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平心静气、描述事实、积极关注和探索讨论四步做到这一点;其实这四步并不高深:先讲情,再讲理,不预设,先倾听;少指责,多建议;不羞辱,多讨论。有平时建立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联结,有爱为基础,再加上一点点技巧,相信孩子会听进去我们的肺腑之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责编:张惠娟

制作:焦思雨

审核:贺春兰、张惠娟

标签: 情绪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