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所学校都可能会有孤儿、残疾、智力障碍等特殊经历的儿童,在一次次家访的宣传报告背后,除了体现学校出于人道主义的帮助,我也察觉到了教育是极大概率存在情感偏差的。
我们为何要单独把特殊儿童归结一类人,并且要花费时间去整理与之相关的档案材料?
如果对于学生的每一件事都能记录详实,恐怕我们也没有心力好好对待他们。师生之间的情感是需要持续升温的,过渡不自然很容易变成敷衍式体验。
尊重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性。不应该只拿特殊儿童说事,从而体现出自己的博爱与包容。我们应当努力赢得学生的喜欢,保护好拥有特殊经历学生的个人及家庭隐私。
设身处地的想,假如这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因为一些基础的物质赠与,被一次次当做爱心案例曝光在网络中?
这群特殊儿童,可能只想融入普通人的世界。然而,我们的过度引用导致他们的悲惨事迹人尽皆知。不光是学生姓名,甚至他们及家人的照片、家庭住址都在文中体现。
诚然,社会需要正能量,但请撰写材料时,给这群特殊儿童保留一些尊严,修饰一下重要的信息源。
教育学生要求同存异。每一位特殊儿童最高兴的,莫过于能和同龄人玩在一起。但很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面对欺凌、孤立的普遍现象却表现的不尽如人意。
我们对于特殊儿童正常需求的无视与斥责,这将使彼此的谈心交流陷入僵局,助长了部分学生恃强凌弱的嚣张气焰。
不光如此,有些地方为了不让智力障碍儿童影响平均成绩,会与家长沟通作退学、留级、送教等巧妙处理。
我们内心中所倡导的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众生平等。不能因为班级中存在这些一些学生群体就肆意吐槽、恶意传播,想方设法把他们从班级荣誉榜中除名。
教育所赋予学生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事。不能一遇到什么事就要求家长带回家,这样的处理方法体现不出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把他们当做普通孩子来对待,享受到我们一视同仁的温柔目光。
就算再完美的孩子也会有缺点,我们为何不能从特殊儿童中发现他们独特的美好品质。同学之间远没有成人交往那般复杂、功利,我们有时也要偏心一点罩着他们的善良与上进。
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我们要善于从他们的过错中发现值得表扬的细节,也要从他们的自傲中纠正逐渐偏离的方向。对于存在的误会只要点开了、说透了,哪还会有什么深仇大恨呢。
我记得一篇文章中学生尿裤子了,班主任故意打翻鱼缸化解尴尬;两次掌声的故事,也能让一位腿有残疾的放下心结。
能够让学生记住的,可能并不是我们讲的课有多好,而是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些细微小事。我们班的学生记得下雨天李老师赠伞的情形,就连偶然奖励的糖果都舍不得吃。这样一群幼稚可爱的孩子,怎么不值得老师喜欢呢?
尽管有些的学生拥有特殊经历,但这并不是他们能够选择的。如果能够转世投胎,恐怕都想成为让老师满意、让家长放心的好孩子。
孤儿、残疾、智力障碍等等,如果引导得当这将成为他们生命中璀璨的助推器。教师的伟大就在于能让所有的学生享受当下、期待未来。
如果连我们都放弃了他们,或者利用他们的特殊背景凸显自己的高尚,恐怕这些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再难以入学,提前步入社会受尽人情冷暖。
也不能对他们过于热情,因为一旦离开我们,谁又能保证下次还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比陪伴更重要,尽管残忍也要忍住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