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考上哈工大的“神童”,因痴迷哥德巴赫猜想,50岁沦为低保户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爱因斯坦

2021年,中科院天才少年学者陈杲攻克了一道数学微分几何“世界级难题”,引发热议。陈杲的成果一经推出,立刻被世界上最顶尖的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刊登,第一时间被各大科学家引用。有学者认为,陈杲或将凭借这一成果成为中国第一位菲尔兹奖得主。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因此对于智商的要求极高。经过漫长的发展,当代数学已经进入无比深奥之地,即便普通人耗时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够作出数学贡献。天才,毫无疑问在当代数学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不过虽然天才都有过人的天赋,但是天赋也是有选择性的,如果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内执迷不悟,最终只能浪费尽自己的才华,上演悲剧。在江苏就有一位天才,他16岁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因为痴迷于哥德巴赫猜想,而终身研究数学,结果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还让自己陷入贫困,沦为低保户。

那么,这个人是谁?他悲剧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少年天才16岁上大学

这个天才少年名叫刘汉清,来自江苏泰州市一个小农村,父母都是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民,尽管家里贫穷,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无比用心。或许是上天怜悯这家人,刘汉清从小就很聪明,思维敏捷,经常快人一步回答问题。

父母觉得他日后大有可为,便把全部心血寄托在刘汉清身上,希望他未来能够改变家庭的命运。刘汉清不负厚望,在1980年大学恢复招生第三年,年仅16岁的刘汉清就成功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

要知道上个世纪,高考难度远比当下高得多,如果全村能够出一个大学生,这可是全村人的骄傲。刘汉清不仅成功考上大学,还考上当时隶属于工业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时间全镇的人都跑去贺刘家。

刘家人也很开心,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大学是包分配工作的,如果刘汉清在大学期间按部就班,毕业后一定会被安排个不错的职位,全家也可以因此彻底摆脱贫困。

就这样,16岁的刘汉清背负包裹,从南方跑到北方,开始在哈尔滨求学。虽然他的年纪是全班最小,但是思维一定也不比成年人差。在大学前两年,他的成绩在高手如云的大学中名列前茅,让不少老师大吃一惊。大家纷纷看好这位16岁的天才少年,未来可期。

然而到了大三,在图书馆的偶遇让他的人生彻底发生改变。

一入数学深似海

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的是建筑材料系,主攻热处理方向。他跟往日一样来到图书馆自习,无意中他读到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文章讲的是陈景润是如何从图书馆资料员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

陈景润靠着努力,最终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里程碑式成就。刘汉清刚读完这篇文章,内心澎湃,他在内心暗下决心要继承陈景润的衣钵,继续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从大三开始,他便痴迷数学,立志在有生之年解决这一数学问题。他每天自学数论,没日没夜泡在图书馆,就连吃饭时间他都在看书做题。

周围人有些替他担心,因为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数学之上,而忽视了专业课。几次考试下来,他除了数学,其他科目全部挂科。如果照这样下去,那么他迟早会被劝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老师有爱才之心,劝说刘汉清认真学习本专业,把精力从数学中抽出来认真学习本专业内容。但是刘汉清已经“走火入魔”,非但不理会老师的话,还逃课自学数学。

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校领导跟刘汉清说,他们同意让你延迟毕业一年,在这一年内如果你能补回所有不及格科目,那么我们依旧会发放毕业证。

但是即便如此,刘汉清没能通过专业课考试,依旧有不少挂科科目。没办法,刘汉清只能领了个肄业证书回家。

原本的全村骄傲,居然考试不及格,这一消息让家里人很难受。但是家人相信,凭借刘汉清的智商,即便不读书也一定能赚大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是,刘汉清回家后也尝试几次工作,但是每当他工作的时候,他心里总想着数学,经常因走神闯祸,没干多久就被老板辞退。

受到挫折的刘汉清,干脆闭门在家,潜心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既不工作,又不干农活,只是躲在书房里研究数学,这样生活刘汉清持续了20多年。

父母去世后,他只能靠着政府每个月400元的低保维持生活,住在老家的农舍中。即便如此,他依旧满怀信心,觉得自己距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远。

果真如此吗?事实上,他曾经把研究成果给数学教授看过,教授看完后给出了评价,让刘汉清寒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二十年心血竟成白纸

他曾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托关系寄给国内数学权威潘承彪院士。潘院士看完论文后,给刘汉清写了封信。在信中,他指出,刘汉清论文第五页有问题,有个论点没有证明,再写下去也没有意义。

面对潘院士的建议,刘汉清觉得他只是没有去证明而已,并非论点有问题。他依旧我行我素,坚持声称自己的数学论文没有错。于是,他请大学同学帮忙翻译放到互联网,让国际同行一块评估。

来自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的数学系博士指出,这篇数学论文漏洞百出,根本算不上数学论文。这一句话,一下子把刘汉清的二十多年的努力给否定了。

可是即便如此,刘汉清还是依旧坚持研究数学。然而他真的能得出结果吗?很遗憾的是,他周边的条件决定了他一生注定解决不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首先,他大学毕业后直接回农村。当时互联网还不够普及,刘汉清周围什么数学资源都没有,与国际数学学界缺乏联系,可以算得上闭门造车。这一结果导致他论文中很多自以为突破性研究,其实早就被人发现。因此,他做了很多无用功。

接着,他大学期间学的是建筑材料专业,所学的数学知识不够深刻。当时有人劝他转专业到数学系,但是他执意自学数学,尽管非常认真,每天都泡图书馆,但是没能得到专业的数学教授的指导,导致他的一些基本概念是错误的。

更为关键的是,他缺乏严谨的研究精神。之前潘院士就已经发现,他有些观点不加证明就直接使用,这放在数学研究领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数学是讲究逻辑的,如果有一个论点没能得到论证,那么是不可以拿来使用的。

因此,他二十多年的心血最终成为一张白纸。时过境迁,刘汉清已经50多岁了,依然没有成家,孑然一身。而他的大学同学,有的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有的成为了公司老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17年,哈工大的老同学得知刘汉清的近况,于是启程来到泰州。在校友努力下,他们请人翻修了刘汉清老家,给他留下一万元和一部智能手机。在此之前,刘汉清连手机都没用过。

结语

昔日的同学如今已经是飞黄腾达,而自己却贫困潦倒。这背后是什么导致刘汉清的悲剧呢?我们回顾刘汉清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富有理想主义的人,他有着伟大的理想,并且愿意为之奉献。

然而,他追逐理想的方法有误,没能脚踏实地,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尽管有人劝说,但是依旧我行我素。或许他的悲剧不在于没有毅力、没有理想,而是在于不够现实。

向现实低头并非可耻的行为,因为只有身心接近现实,才能保证物质基础。没有面包,谈何梦想呢?刘汉清完全脱离现实,沉浸在幻想,最终一生无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