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读呀
01
最近孩子生病了,胃口不好,小脸也更尖瘦了。每到这个时候,姥姥就会说:好不容易吃胖一点,肉又没了,言语中流露出痛心。我很想吐槽:又不是养小猪,按斤算(后来忍住了)。
可能好多父母都有这种感觉——“有一种瘦叫奶奶/姥姥觉得你瘦”,家里有小宝宝的,在老人眼里,必须肉墩墩的,像米其林轮胎一样才好呢。实际上,很多孩子看着瘦,但其实并不“瘦”,甚至瘦是瘦,有肌肉。
吴京的妻子谢楠曾在某社交平台上,放出大儿子吴所谓的照片。别看无所谓年纪小,背对镜头的他却展示了胳膊上的肌肉。一看就是经常和爸爸一起锻炼身体的结果。
作为妈妈,谢楠当然忍不住“凡尔赛”一下,配文表示说,一看到儿子坚实的臂膀就很想依靠,但一反思自己的体重,最后还是放过了孩子。
调侃的语气背后,是妈妈为孩子的健康身体感到骄傲。
许多网友纷纷感慨:“是在下输了。”“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的一块腹肌……”也赞不绝口说“虎父无犬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羡慕小小的吴所谓继承了爸爸的硬汉风采。
02
养孩子其实不在于胖瘦,关键是要有规律的锻炼,养成健康的体魄。
有的小朋友明明很廋,其实脂肪一点不少。这是怎么回事?纪录片《锻炼的真相》里有答案。
片中做了一个实验,让体型普通的人进行了饭前和饭后4小时的血脂检测。
实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没想到一顿丰富的早餐让实验对象血液中的脂肪翻了一倍(说明孩子只要好好吃饭就可以)。
这种脂肪还是内脏脂肪的主要来源,会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及微量元素,当然,如果一顿饭吃得很多,确实会造成血脂偏高。
随后,实验对象又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令人意外的是,看起来不胖的他,体内脂肪却很多,属于典型的“外瘦内肥”人群(这说明很多瘦子的肉并不表现在表面)。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医生发现,只要在晚饭后进行类似90分钟快走、慢跑等简单运动,就能有效减少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实验对象选择了90分钟快走,经过1周的检测,他的血脂趋于正常,并且达到了正常的标准。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胖瘦就觉得孩子不够敦实。“胖”不一定是健康的代名词,“瘦”也不见得不好。只要孩子坚持锻炼,哪怕是瘦子,也是健康的瘦,正所谓“瘦是瘦,有肌肉”。
03
很多父母可能认为,反正孩子平时也可以蹦蹦跳跳,不运动也可以吧!这是一个误区。系统和规律的锻炼,能帮助孩子们达到较好的体魄、养成更不容易生病的抵抗力。
那么,学龄前儿童的锻炼有哪些注意事项?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1点,学龄前儿童不应过早进行专项训练。
所谓专项训练,就是针对某一种体育运动的训练方式。
根据美国学术期刊《锻炼与健康》的调查显示:专项训练日复一日地重复同一类动作,使用完全相同的肌肉群组,容易造成机体的重复性动作劳损,最严重的后果可能会让孩子永远告别这项运动。
那么,学龄前儿童应该进行哪些运动训练?
1、运动基本模式训练
人的运动基本模式是:行走、跑步、跳跃、踢、投掷、接。这些模式会从简单向复杂过度,也就是说动作从单一的,到可以组合成一系列的动作。
/行走模式/
对于幼儿来说,行走是小步的,脚平平着地,没有脚踝动作,脚指头向前不抓地,腿非常弯曲,微前倾,臀部不动,双手呈现保护姿态。锻炼行走模式的孩子,可以尝试多进行平衡类训练。比如在老师或者家长保护下,幼儿会参与平衡木性质的行走,这就是一种训练模式。
/跳跃模式/
跳跃模式可以进行拓展,如单脚往下踩跳跃、双脚往下踩跳跃、单脚交替往前跳跃、立定跳远跳跃、双脚跳过物体,有节奏地单脚跳。带孩子在户外活动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带孩子做这样的跳跃模式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肌肉群、让双腿更有劲。
/投掷模式/
孩子可以通过投掷东西达到手和脚的一系列连贯动作。在带孩子户外玩耍的时候,可以通过扔纸飞机、投球等趣味活动,训练他们手脚并用的协调能力。
/接球模式/
球类运动对孩子的好处太多了。玩法有许多,比如接球、拍球、运球等等,对低幼龄孩子来说,接球比较简单,孩子的完成度更高。
接球需要做到手、眼的协调。能帮助孩子提升判断能力。比如球来了,孩子要准确判断球过来的运动方向,眼睛要非常专注,这个过程不仅对孩子的头脑判断能力起到很大的帮助,也同时提升了孩子的专注能力。锻炼身体的同时,起到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
2、身体功能训练课程
基于上述的基础训练后,可以适当通过徒手或者小器械,矫正学生不良的身体姿态、形态和步态,提高儿童的心肺功能。
3、身体动作模式训练
全面强化神经肌肉的支配能力,提高跑、跳、投等运动功能。基于前述运动的基础,做更加流畅的运动,为之后的专项运动做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