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最近,无意中看了一组制作简单、内容简短、剧情零分,而且是电脑配音的“沙雕”动画视频。
作为一个有一定“艺术造诣”的人(我自己封的,虽然别人都不认),这样的视频,按理说我是不可能感兴趣的。
但是作为一个有大学情结的人,这种大学题材的内容,我还是多少缺乏点抵抗力。
你别说,这玩意看多了,还真的挺上头。
弄得我从昨天晚上11点多,一直看到了今天凌晨四点半。
这不,我现在才刚起床…
言归正传。
很多人都说,大学的经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时光。
我一直在琢磨,到底美妙在哪了。
论学业,认真学的能学出天天都在参加高考的感觉。
论生活,没人伺候就不说了,吃穿住行也是处处低配,毫无生活体验。
论爱情,虽然这时候没人拦着你谈对象了,但是很多人在见到同班同学后,都发现极度渴望爱情的自己,会有一颗“宁死不从”的心。
这有什么可美妙的?
其实,那些大学中的美好,并不是来自于那些高中时想干不能干的事。
而是你天天在一起,但又经常“熟视无睹”的同学,尤其是同寝室室友。
大学室友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大一刚见面的时候,外向的互相问个好,拘束的相互握个手。
互赠一波家乡土特产后,开始互相帮忙收拾行李。
先报到的,会热情地向后来的介绍自己的新发现,极尽所能帮助他们熟悉校园。
(其实他们也是啥都不懂)
后来的,会感激涕零地心想自己遇到了好人,各种感谢。
而得到的答复也是“不用谢”,因为“我们是室友、兄弟”。
看到这种情景后,在送你去寝室的父母眼中,你的同学都是高素质、有修养的“好孩子”。
深知你各种恶习的他们,会好好教育你“多和人家学习”。
但是他们压根就不知道,眼前这种“和谐”的情景,仅仅只能维持不到一个学期。
开学后,一切看起来还算正常。
互相之间帮忙打个水、带个饭、拿个快递,都是常有的事。
你一句“谢谢”,他一句“不客气”。
大家都在努力伪装成一个有礼貌、热心肠的谦谦君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加深,你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你平时绷着板着地掩盖自己的缺点,有多没必要。
因为总有人能在不经意间,刷新你对“恶劣”的认知。
到最后大家才发现,原来都是“同一种人”,那还装什么啊。
于是,从生活习惯到语言习惯,也都开始发生了变化。
在熟悉之前,一个班里的同学不是兄弟,就是姐妹。
但是在熟悉了之后,兄弟姐妹是一个都没了。
全班上下不是“爸爸”,就是“宝宝”。
这还算是好的。
因为在关系更为亲密的宿舍里,互相帮忙的助人为乐,都成了看占便宜的绝佳机会。
谁干的活多,谁辈分就临时地大那么一点。
只需要四个人,就能聊出“四世同堂”的感觉来。
单从“辈分”上论的话,有时候你都能感觉自己不是在上大学,而是在一边赡养老人,一边相夫教子。
上课的时候需要消耗多少脑细胞,这事我是闹不清楚。
但是下课以后,想要偷个懒、使唤个人要花多大的精力,我是再清楚不过了。
在互相比懒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个扛不住饿的开始妥协。
而这个人,也成了整个寝室的“劳模担当”。
他不出门,全寝室都得饿死。
他不回宿舍,全寝室都进不去门。
他不关灯,全寝室第二天就得被迫早起。
他没课,全寝室都得迟到。
跟个“人体闹钟”似的…
带饭的时候是爸爸,带回来之后是儿子。
就在这种辈分的反复转换中,这个人最终成为了寝室长。
当寝室长,光干活还不行。
那只能满足寝室成员在大一大二阶段的基本生活需求。
到了大三,帮大家写作业也得安排上。
为了让我们寝室长进一步“巩固知识”,有的时候,他都需要一个人写我们六个人的作业。
只留下他一个人,在寝室里凌乱。
刚开始,我还以为这样的情况,只是在我们那个不上不下的学校才会发生的事。
但是在看了刚上大二的表弟的群后,才发现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时代怎么进步,大学生的“沙雕”行为,基本都差不多。
因为他们宿舍群的群名,叫“五子夺嫡”…
大学生活的快乐,对于我们这群学渣来说,可能更多的来自于那份纯真的兄弟情义。
但是对于学霸来说,值得回味的却不止这些。
前年毕业十周年的时候,班里的学霸喝多了,说了一句让我遗憾至今的话:
最怀念的就两件事,一件是认了一帮“儿子”,一件是为前途拼命的自己。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在大学里仍然努力读书的经历,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正如今天的我,也无比怀念高中时期不亚于头悬梁锥刺股的自己一样。
应该说,我是幸运的。
因为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的学校和专业,就至少保证了今后可以衣食无忧。
但是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更像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正在读大学的你,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大学生活留有遗憾的话,那么在交一群一辈子的朋友之外,千万别忘了找回高中时,那个曾经为了前途而拼命的自己。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公号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