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是正相关的
相信每位老师和家长都喜欢聪慧的孩子,一点就透,一学就会,甚至提高学生能力也被写入教学目标。确实,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比如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测能力、阅读能力等。
而这些能力等表现形式往往是"成绩",高的成绩就意味着拥有较高的能力,能力强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成绩也会很好。
高考是录取成绩高的学生还是能力强的学生?
高考是录取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分数高的学生?或许每一个老师和家长都曾思考过这个问题。相信每一所大学都想录取能力强的学生,而非是高分低能的学生。可是高考录取却是用过去的分数赌学生所拥有的能力,尽管能力和分数是正相关的,但是确确实实有不少能力一般的学生通过"勤学苦练"获得比较高的分数,
虽然我们知道分数和能力并非一回事,甚至我们也清楚有能力也未必一定会有高的分数,毕竟能力变现还是需要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的。
能力变现的条件有哪些呢?
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郁郁寡欢者众,学生学习也是如此,甭说中小学生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即便是成人如果没有合适的条件能力变现也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在未来的学习中,学生拥有的能力能否发挥出应该发挥的作用却并不是能力本身所决定的。这往往是教育中经常提及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教学效率等,甚至还包含情感、情绪等因素。
我们见过太多的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比如喜欢老师的外貌、口音以及一些他们自认为的偏向,而不去学习这门课程。我们也见过一些比较厉害的老师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快快乐乐地掌握了学科知识,我们也见过一些完全不听课只靠自学就可以名列前茅的学霸……
当然我们也见过更多的学生通过"努力和勤奋"获得了远远超出能力之外的"分数"……
超出能力之外的分数赌学习方式是不是更先进?
可能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思考过死记硬背、拼时间的学习方式的利弊。确实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方法加上强烈动机和热烈情感以及细微的时间管理,一定可以把能力发挥出最大效率,考出超乎想象的高分。
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在动机、情感和时间一样的情况下,分数的比拼一定变成能力的比拼。这个观点在当下教育中受到认可,且在绝大多数学校中盛行。
本人认为在把能力作为固定值的时候,或者我们的教育仅仅是为了测量出学生的能力是多少的时候,这种方式是没有问题的。从测量的角度来看,让所有的能力之外的变量控制成一样之后,得到的结果就表现出没有被控制的那个变量的结果了。我们让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情感、学习时间、学习方法、教学策略都完全一样之后,最后得到的分数一定是学生所固有的能力在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分数即能力。
教育不是测量能力高低,而是促进能力的发展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教育不仅仅是测量学生固有能力的高低,而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中小学生心智并没有发展完整,我们所做的教育是为了促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而非是以区分学生能力高低为目的。即便中学能力最强的学生又能如何呢?他们还需要在大学进一步学习,可以说进入大学能力的提高才刚刚开始。
从这个视角来看,那些保证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机"、"学习情感"、"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见过太多进入到大学之后找不到"学习动机"而荒废学业的学生,也见过太多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时候要求老师只刷题不想明白为什么,我们也见过太多大学生完全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而无所事事……
在分数和能力之间,分数当然很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敲门砖,可是获得高的分数所需要条件中却不能把"能力"一直当成一个固定值,能力的提高与其他因素的协调就是教育中最大的专业,至少在实际教育中其他因素不能干扰到能力提高。当然对于把其他非智力因素已经刚性的学校来说,想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关注、转发+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