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妈咪
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孩子,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高智商,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很聪明。
但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聪明,学习好,几乎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最近看到演员宋丹丹老师的一段采访,深有感触。
宋丹丹的儿子巴图,曾经和妈妈一起参加过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他们去的那一期,母子俩的相处方式还引起过很多网友的讨论。
节目中宋丹丹一直在数落儿子,贬低儿子,唱衰儿子。
“你要是能把这俩鸡蛋煮熟了,我就勉强把你留下”。
“鸡窝要是能搭好,我还真不是他妈。”
“小时候没有一次能让我笑着开家长会。”
“我生了一个废物。”
虽然是这些话带有一点损友开玩笑的味道,但是这样说话的人毕竟是自己的妈妈,还是在镜头前,巴图也只能用苦笑来应对。
巴图小时候不爱读书,而且是一个有点多动症的孩子,他的神经过分活跃,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所以成绩不是很好。
一个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原罪”,这说明他不是一个好孩子。
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他周围的人,妈妈,爸爸,亲朋好友,都希望他能努力一点,有出息一点,给爸爸妈妈争气,可是巴图却做不到,好像对自己糟糕的成绩不以为意。所以父母严重,他没有上进心,不努力,不听爸爸妈妈的话。
巴图是宋丹丹和第一任丈夫英达的儿子,两人离婚后,前夫没有管过巴图,宋丹丹还因此在微博上骂前夫。而且巴图从小被视为名门之后,爷爷是文化部副部长,外公是北京文联书记,妈妈是著名演员,爸爸是著名导演,作为一个承载着身边人期待的孩子,他好像是不够优秀。
1997年,宋丹丹带着巴图,赵玉吉带着和前妻黄涛的女儿赵婷,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这个家庭和《家有儿女》剧情雷同,一个是刘星一个是夏雪,巴图”一事无成“,赵婷成为好莱坞著名导演。
今年9月,赵婷导演的《无依之地》在77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摘得金狮奖,成为继张艺谋、李安、侯孝贤、贾樟柯之后第5位获奖的华人,她还受邀执导了漫威电影《永恒族》,电影会在2021年上映。
而巴图作为一名演员,参演过一些作品,却没有太大的知名度,两相对比,差别确实有点明显。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宋丹丹能够看到两个孩子之间的差距,加上从小就对儿子寄予厚望,这种落差才使得她对孩子管控太多,肯定太少,这才出现在《向往的生活》中那样的画面。
不过,当妈妈的,对孩子的评价,总是时而好时而坏的,想法也是随时在改变。
作为母亲,儿子好不好,应不应该一直贬低孩子,宋丹丹并不是没有思考。
谈到儿子巴图,她在《可凡倾听》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以前儿子在上学的时候,我看他浑身都是缺点,所以当他不读书了,我突然发现他全是优点。”
这是一个母亲的觉醒,但是却以孩子所有的成长历程为代价。
巴图已经快30岁了,在他终于脱离了“学生”这个身份,他作为一个“人”的特质才会重新解读,那些对学习没有帮助的特点,逐渐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以前,巴图身上的好脾气、很宽容、心胸大、快乐,这些在妈妈眼中都不是优点,只要学习不好,宋丹丹眼里的儿子就全是缺点。
“但是现在,当他不读书了,我突然发现他全是优点。只要周围的人不生气,他就永远不会生气。因为从小周围人都在为他生气,所有人都在冲他咆哮,所以当大家突然不冲他咆哮了,他活得特别自在。”
看了这段话,我是深有感触。
一个人的生命中会有几次身份的转变,20多岁之前是学习期,作为孩子,作为学生,他的任务只有学习,所以对孩子的所有评判标准,都是基于学习。
对学习有利的一定要做,对学习不利的不能做,长时间使用这一套评价标准,仿佛孩子20多年的生命,都只是为了拼出一个学习成绩,这20多年的人生就不重要了。
可是学习成绩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她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经常考倒数,整天“疯”着玩儿,班里的家长们都认识她。但是她妈妈管她管得很严,不希望她和另一个也经常考倒数的女生一起玩儿,我当时学习不错,希望她能跟我玩儿,也只有我能把她从家里叫出来。
每次她妈妈见了我,就问我有没有什么学习方法可以跟她女儿说一说,在她嘴里,我被夸的地上少有,而她女儿被贬的一无是处,做什么都不对。
当时班里其他孩子,提起她就会用一种嘲笑的态度来对待,好像自己以后都能比她高一等似的。让人唏嘘的是,长大后呢,除了一两个考上高中继续上大学的同学,其他那些早早进入社会打拼的人,和这个曾经嘲笑过的同学生活没什么不同,甚至曾经的倒数第一,因为长得漂亮而嫁的好,比那些现在还没娶到媳妇的男生显得更为成功。
大家在同学聚会的时候,提到小学学习成绩,已经当成一句笑谈了。
可能这才是生活的真相,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如果不能让孩子跨越阶层,那最终都会成为不再重要的东西,孩子将来要面对的,是平凡的生活。
那这些孩子就没有优点了吗?
他们的优点只是没能帮助到学习,但是一定会帮助到生活。
在每个班里也是,有第一名,就一定会有最后一名,谁都有可能是那个最后一名孩子的家长。
有个聪明的孩子是幸运的,但是注定,不是每个家长都能获得“幸运”。
可能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内心都需要经过一个从认为我的孩子一定是天才,到接受孩子是平凡的中的一个的过程,这时候,家长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才是对孩子的解脱。
当然,接受不代表放弃,也许孩子不能成为人群中的那1%,但是他会有自己人生的光彩,帮助孩子找到方向,尽力而为,才能让孩子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