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人民日报、半月谈、得到
整理 | 灯塔EDU
近期教培行业似乎处于旋涡中心。跟谁学、新东方、好未来股份分别收跌41.56%、11.12%和7.44%,盘中甚至一度分别下跌超过50%、20%和20%。而这背后,则被认为与“风雨欲来”的监管和整顿关系密切。
在周五晚中概股教育股暴跌之前,一系列关于教育监管新规的传言已开始蔓延。从北京6岁以下学科类培训将暂停,到网上流传关于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试点工作,以及官媒不允许教育公司投放广告等消息被热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发布校外培训风险提示等。
目前,针对网传开展“双减”试点工作,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规范校外培训及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是常态工作,国家和地方出台政策以官方渠道发布内容为准,谨防误传形成不确切信息。
近期《人民日报》发布四问校外培训文章,更加引起社会对校外培训的关注。来回顾一下四问文章:
一 问:
广告满天、低价营销、爆雷跑路,校外培训行业乱象频发——
这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
二 问:
学习重刷题、评价重考试,校外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这是教知识,还是教套路?
三 问:
乱象屡禁不止,整顿难见长效,校外培训监管难题待解——
要深挖病根,更要对症下药
四 问:
唯分数论助长培训热,学校教育供给待提升——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怎么破?
继《人民日报》四问同时,由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也发布“五评校外培训”,今天灯叔为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网友们的评论,供大家参考。
半月谈五评校外培训之一:不能让校外培训再造一个“教育体系”
(半月谈评论员 储朝晖)
本文如题讲到,学校教育、家长、学生、教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校外培训机构绑架,校外培训大有再造一个国民教育体系的趋势。这种大范围过度培训直接影响到教育考试评价结果的真实性,阻碍了教育实质公平;违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不利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人的健康成长;挤压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内容和价值取向,难以实施完整的教育,与“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相背离。
半月谈五评校外培训之二:不能任由校外培训把孩子练成“做题机器”
(半月谈评论员 赵叶苹)
课外培训已覆盖所有学生,似乎非培训不能学。“找一线名师,学解题大招”“独家大招,秒杀重点题型”“考点题型精准把握”“10秒解题,秒出答案”……许多以提高考试分数为唯一目标的校外培训班,自疫情以来更是利用在线教育铺天盖地高调宣传,超低价位广泛渗透。孩子们前脚刚走出学校的大门,后脚便进了辅导班的教室,晚上一对一、周末加强班、寒暑假提前学……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节假日,不在培训班里坐着,就在去培训班的路上。家长们投入巨额金钱,孩子们投入大量时间的校外培训班,究竟是在帮孩子还是害孩子?从校内到校外,长时间让孩子面向书桌,还会损害孩子们的身体,剥夺他们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时间和机会。长时间单一的读写算训练,过高的应试压力,甚至使得不少孩子的精神状态游走在崩溃的边缘。
半月谈五评校外培训之三:不能让资本把教育变成一场“内卷游戏”
(半月谈评论员 赵琬微)
从招聘“年薪200万,上不封顶的中小学优秀网课教师”到“不要998,不要799,20课时仅20元,还送2科教辅礼盒”的课程广告,明眼人都会提出疑问——怎么会有人做这样不赚钱的生意,还很热烈?“你不努力就会阶层滑落”“阶层鄙视链让你后悔莫及”“有钱人家的孩子比你更努力”……这几年,关于教育焦虑话题的推文不断成为刷屏之作,一些极端言论屡屡引发社会热议。如果放任资本主导教育,教育将偏离其公益轨道,丧失其最为宝贵的价值。
怎么办?
其一,提高准入门槛,不是人人都能“传道授业”。
第二,加强资金监管,保障学生与家长合法权益。
其三,最为关键的是,要节制资本无底线逐利冲动,保证资本在有序、可控的前提下助力教育发展。
政府机构要直面民生关切,多下功夫,多出点子,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健康、规范发展,引领资本在良好的市场秩序下为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半月谈五评校外培训之四:不能任由校外培训制造教育焦虑
(半月谈评论员 柯高阳)
没有焦虑要制造焦虑,有焦虑要放大焦虑。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精心炮制软文,内容无外乎反复强调,孩子成才就必须一路读名校、拿高学历、取得领先于他人的成绩,大肆渲染教育竞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彻底清理校外培训乱象,在规范培训机构具体办学行为的同时,还必须对校外培训机构广告、营销加强审查管理,从而为家长和学生松绑,缓解被人为制造和放大的教育焦虑,遏制过度膨胀的校外培训需求,让基础教育的“源头活水”更加清澈。
半月谈五评校外培训之五:治理校外培训乱象须“堵后门、开前门”
(半月谈评论员 原碧霞 王菲菲)
校内加上去,校外才能减下来。有人说,正餐吃不饱,才需要吃零食来补。只有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家长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被动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吃得饱”“吃得好”,自然就不会再惦记校外那一口。想改变这一点,应该不断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可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适当收费为原则,把部分校外培训资源整合到校内,纳入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学校场地、人员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服务,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治理校外培训乱象须从根子下手。
通过人民日报四问和半月谈五评之外,在政策执行上,我们也看到,对教培机构的要求上,从教师资格证、学费的监管、消防等资质上已经有相应政策,而且是全国性的整顿,从教育部回应中,可以看出,全国的监管部门应该不会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各地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出台政策。
那么,为什么校外培训被整顿?
近期灯叔在“得到APP”听到罗振宇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校外培训班这是一个很正当的生意啊,我们有无数理由为自己的存在辩护。
第一,很多父母没有能力、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功课,我替他们辅导,这个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升学竞争这么激烈,我给学生提高竞争力,让你考取更好的学校,改变命运。
第三,我还解决了大量就业。据说现在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是吸纳应届生最多的行业。
但是,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好像是惹了众怒。教育部发文要下大力气整顿;北京多个地区关停了中小学学科类、外语类,还有服务于中高考的培训机构;两会上这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好几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取缔校外培训机构。
为什么社会踩刹车?
有个词叫“剧场效应”。本来大家都坐着看演出。一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站起来看。后面的人为了不被挡住,都得站起来看。大家都站起来以后,视线跟坐着看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都更累。你超前学习,我就加快进度。你搞竞赛奥数,我也加强难度。搞军备竞赛,并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你再深想一层,站在社会的角度,为什么整顿课外辅导班?
学者李子旸说,非常简单。我们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觉得教育部就是大力发展教育的,让我们变得更好、更有竞争力。这可不是教育部操心的全部内容。就像国防部不是天天想着打仗,农业部并不只忙着粮食增产,对国家来说,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形成共识,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竞争力提高。全中国人都背过《出师表》,都读过《荷塘月色》,这很重要。谁背的比谁好,对国家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第二,要让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看到上升的希望。
前一阵有则新闻,有个老师在课堂上说话很不适当,说谁谁谁你妈妈才挣多少钱,谁的妈妈挣的钱比你妈妈多50倍。我看到底下一个评论说,我内心很感动,中国有这么一个时代,父母收入相差50倍的孩子居然能坐在同一个课堂上。是不是反讽,不知道。确实国家希望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每一个老百姓,不管你的生活怎么样,都能看到希望,即使你们家的经济收入是我们家的50倍,我们家孩子也能跟你们家的孩子在同一个课堂上,受一样的教育,享有一样的资源,我们家孩子也有机会。
如果课外辅导班真的有效,就意味着好的教育可以用钱买单了。对全体国民来说,就变成了穷人的希望渐渐的在灭失,这非国家之福。
你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事可以。但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它又不可以,被叫停,被阻止,被打压。这类事情,在过去一年,在全世界,在中国,在身边,都在发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越是强者,越是精英,越觉得自己是在为整个社会探索新的道路,越觉得自己的这些做法无可厚非,越觉得自己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社会付出的代价,甚至会觉得自己的这些做法有一些道德优越感。但是社会还是会对这些强者不宣而战。
所以,我们还是要为这些强者操操心,即使完全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他们错在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