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明天的太阳,但太阳有时也会被乌云遮蔽。近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屡屡登上热搜。3月28日,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2021年第一期播出,政协委员、学校代表、家长及政府部门负责人围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托起明天的太阳”展开协商。
家长需要“持证上岗”
据统计,2020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的就诊患者中,18岁以下被诊断为情感相关障碍的,达到31000人次。为什么孩子们焦虑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是现实向家长发出的拷问。
“家长望子成龙,孩子压力越来越大,学习问题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杀手’。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孩子的心理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人际交往和情绪问题成了第二大致病原因。”市政协委员方颂在学校调研时,班主任老师反映,一个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几乎100%对应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如何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是一个大问题”。
戴秀文委员则指出,作为家长,首先要学点、懂点教育和成长的规律,不要拔苗助长。不要盲目攀比,帮助孩子扬长避短更有实际意义。最后,家长要学会情绪管理,不要把负面的情绪放到孩子身上。
而张婉玲委员则建议,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知识课程,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机制。引导建立家长与学生之间平等、包容、互相尊重的新型亲子关系。率先在有需要、有条件的街道或社区,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中心,开展对家长和学生的辅导,开设一个可以倾诉的空间。
“刚才委员提到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这一方面广州市其实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市妇联副主席李艳林表示,目前全市所有的学校都建立了家长学校,开展了包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在内的家庭教育工作。
市教育局副局长华山鹰也说,除了家长学校以外,还有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等,加强跟家长的沟通,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学校与政府联动织密保护网
学校又应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呢?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校长张婥恩介绍了该校的做法——聘请专职心理老师、开设心理健康辅导室。
但市政协调研发现,目前一部分中小学校还存在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而很多学校班主任因教学任务繁重很难细致了解每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有一些老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不够及时、干预效果不明显,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在早期被发现和有效干预。
“受传统观念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家长和学校都是更关注成绩,对心理健康方面确实重视不够。还有一个原因是协调得不够,卫健委、教育部门要建立这种协调机制。”方颂说道。
华山鹰对此表示认同,并透露,今年市教育局的重点工作是,1000学生以上的中学、1200学生以上的小学,都要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对学校100%的老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以上这些只是防患于未然,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不要逃避,及时就医。
“据我所知,目前广州市很多的学校,对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非常重视。但是在后端,‘校-医转介’机制上,普遍存在堵点。”作为校长,杨伟文委员对此深有体会。
对此,市教育和市卫健委都表示,要加强部门联动,织密转介安置的网络,发现问题后,能够通过转介机制,让学生及时得到咨询服务和治疗服务。
发动社会资源解决精神卫生供需矛盾
协商现场,还有一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重视。目前,广州青少年心理健康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大型公立医院精神科门诊人满为患,有的医院精神心理门诊天天要加班到晚上十点,有的医院心理门诊预约都排在了两个月后。
“我们能否把卫健委、教育局、团市委、妇联以及民政局等下属的公益和志愿服务机构资源整合起来?哪怕是建设一个公共平台,把他们的服务内容、信息、电话、地址及主要的服务对象公之于众,让有需要的青少年和家长,能够一号求助,一站咨询,快速地咨询或者转介,以缓解当前这种供需矛盾。”杨伟文认为,要从根本上增加青少年心理健康这种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
市卫健委副主任周端华坦言,因为需求增长较快,广州的精神卫生资源还是相对紧缺。在“健康广州行动”中有20个方案,其中专门有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希望通过这些行动方案的实施,进一步提高精神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增加投入,加快发展,满足需求。
团市委副书记王婵娟也表示,将联合各个部门,加大投入,共同编写心理咨询指引,分类进行救助。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张婉玲的感叹也是与会人员的共识,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阳光健康的童年。
记者:林仪 揭春雁
通讯员:李健
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