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拉、撒、睡是刚出生婴儿的主要成长任务,每样都不能缺,都极其重要。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宝宝“拉”的问题。食物被吃进人体后,营养会为人体吸收、利用,其余消化吸收不完全的废物、残渣,就会变成排泄物,借着粪便将毒素与废物排出去,形成正常、健康的身体循环。
婴儿的大便一般是黄色,宝宝如出现绿色大便可以考虑是否有消化不良的情况。
母婴护理员们可注意观察宝宝的食欲、大便次数,如果宝宝食欲还好,大便次数没有增加很多,可不必太担心,注意适当控制喂养,防寒保暖,服用一些促消化的药物,可促进宝宝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但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就需要到医院进行大便检测。
那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宝宝大便吧!
胎便胎便的主要成分是水,大约占了72%,由胎儿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胆汁、浓缩的消化液及吞入的羊水组成,出生后几小时内(一般10小时内)首次排出胎粪,呈墨绿色、有点发亮,很像夏天路面上被烈日晒融的柏油,无臭味,进食后2-3日内逐渐过渡为婴儿正常粪便。
母乳喂养的宝宝,粪便呈金黄色,多为均匀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有酸味,每日2-3次。即使每天大便达到3-5次,但大便不含太多的水分,呈糊状,也可视为正常。
人工喂养的宝宝,即以牛奶(包括奶粉)、羊奶喂养的婴儿,粪便呈淡黄色,大多成形,含乳凝块较多,为碱性或中性,量多、较臭,每日1—2次。
混合喂养的宝宝,粪便较黄、软。添加谷物、蛋、肉、蔬菜等辅食后,粪便性状就接近成人,每日一次。
那么,异常便便都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什么叫做异常便便?在没有改变食物量及种类的情况下,宝宝的大便次数突然增加,变稀应视为异常。
豆腐渣便
大便稀,呈黄绿色且带有黏液,有时呈豆腐渣样。
应对措施:这可能是霉菌性肠炎,患有霉菌性肠炎的宝宝同时还会患有鹅口疮,如果孩子有上述的症状,需到医院就诊。
蛋花汤样大便
每天大便5~10次,含有较多未消化的奶块,一般无黏液。
应对措施:多见于吃牛奶或奶粉的宝宝。如为母乳喂养则应继续,不必改变喂养方式,也不必减少奶量及次数,多能自然恢复。如为混合或人工喂养,需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可在奶粉里多加一些水将奶配稀些,适当喂些含糖盐水,适当减少每次的喂奶量而增加喂奶次数。
如果2-3天大便仍不正常,则应请医生诊治。
绿色稀便
粪便量少,次数多,呈绿色黏液状。
应对措施: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喂养不足引起的,这种大便也称“饥饿性大便”——你的宝宝没吃饱,这时只要给足营养,大便就可以转为正常。
泡沫状便
大便稀,大便中有大量泡沫,带有明显酸味。
应对措施: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就能恢复正常。未添加辅食前的婴儿出现黄色泡沫便,表明奶中糖量多了,应适当减少糖量,增加奶量。已经开始添加辅食的宝宝出现棕色泡沫便,则是食物中淀粉类过多所致,如米糊、乳儿糕等,减少或停止这些食物即可。
臭鸡蛋便
大便闻起来像臭鸡蛋一样。
应对措施:这是提示宝宝蛋白质摄入过量,或蛋白质消化不良。应注意配奶浓度是否过高,进食是否过量,可适当稀释奶液或限制奶量1-2天。如果已经给孩子添加蛋黄、鱼肉等辅食,可以考虑暂时停止添加此类辅食,等宝宝大便恢复正常后再逐步添加。还可以给宝宝用点多种维生素制剂,以帮助消化。
血便
血便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常大便呈红色或黑褐色,或者夹带有血块、血黏膜等。
应对措施:首先应该看看是否给宝宝服用过铁剂或大量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血。有可能是这些食物所引起的假性便血。
但如果大便变稀,含较多黏液或混有血液,且排便时婴儿哭闹不安,就可能是细菌性痢疾或其他病原菌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如果大便呈赤豆汤样,颜色为暗红色并伴有恶臭,可能为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如果大便呈果酱色,可能为肠套叠;如果大便呈黑色柏油样,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如果是鲜红色血便,大多表明血液来源于直肠或肛门。总之,血便不容忽视,以上状况均需立即到医院诊治。
宝宝粪便的次数、性状、颜色、气味与年龄、食物的种类及其消化、吸收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反映宝宝胃肠功能的一面镜子,大家可一定不能忽视这重要的信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