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保国
今年1月26日10时,正在办公室紧张忙碌的工作中,突然接到400公里外姐姐的来电:“弟弟,你能请个假回来吗?父亲昏迷了!”我的心猛地一颤,虽然姐姐没有明说,但我料到事情不妙。因为没有极特殊情况,父亲和母亲是从来不会打扰两个儿子工作的。
紧接着,表弟又打来电话:“哥,请假了吗?”我更加有种不祥的预感,强装镇定地问:“我父亲到底怎么啦,需要接到北京治疗吗?”表弟缓缓地说:“特别突然,姑父吃早餐时还好好的,现在已经没了。”刹那间,我顿觉天昏地暗,胸口像针刺刀割了一般,“快送医院抢救啊!”此时,我的内心深处,仍抱有最后一丝希望。
在单位领导的关心下,我很快办完了请假手续,与哥哥一起紧急往回赶。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我感到整个天空和路面一样,全是灰灰的,心中悲痛地想:“还有半月就能陪您老人家一起过年了,为何就不等着儿子呢?”眼泪禁不住奔涌而出。父亲的历历往事,以及多年来养育我、呵护我、深爱我、温暖我的一景景、一幕幕,不断浮现在眼前……
贫不移志,勤奋自强
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父亲出生在抗战时期,不到2岁爷爷就去世了,家中一贫如洗,奶奶只好带着父亲和三个伯父四处逃荒。5年后,大伯父参军去了延安,17岁就当上了副连长,不幸的是,在与日本鬼子的一次正面交锋中,因寡不敌众惨遭杀害、捐躯沙场。作为光荣烈属,全家得到党的政治关怀和一些物质救济,父亲因此才有了机会和条件去上学读书。
听二伯父讲,父亲从小勤奋刻苦,即使在春节期间也不忘抓紧学习。每年大年初一,各家各户都会敞开大门,互相串门拜年,由于父亲年幼,常常被留下看家,不过父亲总会主动地在煤油灯下看书。父亲的好学上进,在邻里乡间传为美谈。正因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长期担任班长、团支书等学生骨干,并连续被保送入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父亲毕业后,志愿回到家乡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在4所学校连续任教37年。听父亲的同事和我的老师们讲,他无论是担任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无论是从事理科教学,还是文科教学,都特别认真负责。每一次为学生上课,他都会精心备课、耐心讲解,真切地去关心每一个孩子。因工作踏实、勤勉敬业,父亲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荣获同年代全县中学唯一的中教高级职称。2016年9月,作为从事乡村教育积极贡献者,父亲还受到国家教育部和人社部联合表彰。
父亲的学习成长经历,一直在激励着我、引导着我。他的坚韧、勤奋、刻苦,给了我学习的动力、进取的目标和坚定的自信,为我勇于攀登、奋发向上、挑战自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强健有力,不辞辛劳
父亲1.72米的个头,身材适中,皮肤白皙,文质彬彬,在外人眼里是个典型的教书先生。但实际上,父亲饭量很大,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上中学时,他曾是投掷运动健将,还经常举着自行车游泳过河。在我的记忆中,有几件令人敬佩和感动的事,至今难忘。
1981年,我上小学3年级时,家中5口人挤在一个20多平米的小屋子里。村委会统一打分排队,分给我们一块270平米的大洼地作为新宅基地。为了供我们读书和攒钱盖房,父亲舍不得雇拖拉机或推土机,他常常利用中午、晚上和节假日,用小推车从很远的地方挖土推过来。如此的辛苦劳作,连续了近3年时间,父亲从来都是寒暑不停、风雨无阻。冬天里,棉袄被汗水湿透,下雨天,雨衣被大风吹落,酷夏时,皮肤被晒得黝黑。就这样一点一滴、积土成山,父亲不知爬过了多少坡坎、流下了多少血汗。1984年,我上初中时,全家终于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在我心目中,这座新宅子,永远凝结着父亲无限的爱。
我还记得1986年有一个周末,父亲借了舅舅家的耕牛,带我一起去犁家里承包的责任田。因这牛经常牴人,父亲和我格外小心。没想到,路边有人放鞭炮,还是把牛惊了。一瞬间,牛像发了疯似的,瞪着眼、低着头、挺着尖尖的牛角向我们顶来,“快闪开!”父亲一边喊着、一边伸出双手,敏捷地抓住两只牛角,但这蛮牛冲劲太大,把父亲牴倒在地,并拖出2、3米远,紧接着,牛头一昂,竟把父亲挑了起来!我当时站在一旁,被吓得手足无措,只见父亲紧紧握着牛角,像扎了根一样稳稳地定在了地上,蛮牛上下左右摆动了几下脑袋,渐渐平静下来。这时,父亲大声喊:“快牵住缰绳就没事了!”这件事,让我对父亲更是敬爱有加。
2013年,父亲已经76岁了。当时,我们一起住在北京万寿路的公寓房里。一次下雨天,我不经意说了一句:“楼下的车位总是积水。” 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开车回来时,我发现车位路面被垫得平平整整,周围扫得干干净净。当我知道是父亲用编织袋,从远处背了30多趟沙土才填平车位时,不禁热泪盈眶。我心疼地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就别再干这体力活了!”父亲笑着说:“闲着也是闲着,不填平的话,车不好停。”我听后如鲠在喉,真心地希望他老人家永远健康、永远年轻。
循循善教,严爱有加
小时候,我跟着父亲的时候居多,喜欢看他带回的新书,喜欢听他讲述的故事。从小到大,父亲很少批评我,在他眼中,我始终是他的骄傲。但我相信,作为高级教师,父亲深谙教育之道。
上中学时,父亲不止一次对我讲:“我工资不高,只够家里吃饭和你们3个上学用,我不偏不倚,保证把你们3个都培养到高中毕业,以后成家立业的事就靠你们自己了。”我深深懂得,这是父亲教导我们要及早学会自食其力,他不希望子女成为不图上进、不劳而获的废物。
有一次期末,我没考好,担心父亲不高兴,内心十分自责。没想到,他非常理解我,安慰说:“不要紧,这次考得不好,看下一次的,只要你努力就够了。”父亲还经常把我和哥哥、姐姐叫到一起,比比谁课文背得快、算数算得准,以此来活跃家庭学习氛围、增强共同学习的乐趣。
高考时,我由于偏科,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校长和班主任都觉得我基础好,劝我再复读一年,但我决定像哥哥一样参军入伍。母亲舍不得俩儿子都远离家乡,只有父亲支持我的选择,并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父亲的悉心教诲,以及高考失利的深刻教训,让我懂得靠自身努力和自我约束改变命运的道理。到军营后,我不敢再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参加全军统考,以高分考取军校,毕业时被评为优等生;参加参谋比武和授课竞赛,6次荣获第一名;参加综合评定和现场答辩,被评为“三杯”优秀参谋人才;参加支援北京奥运,被奥组委授予“奥运会先进个人”;执行援非抗埃任务,被国家7部委授予“埃博拉疫情防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当我小有成绩时,父亲会提醒我“戒骄戒躁,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当我遇到困难时,父亲会叮嘱我“不能退缩,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当我彷徨不前时,父亲会鼓励我“相信自己,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当我患得患失时,父亲会告诫我“保持平常心,淡泊以明志”……
在父亲的教导下,我和哥哥、姐姐都有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同时,他还影响着第三代,目前已培养出1个博士、1个硕士和2个大学生,这也是父亲一生引以为傲的“成绩单”。
宽厚仁和,乐观通达
父亲的老实和善良在全县是出了名的,从不与人争名利、论短长。即使在家中,也从来看不到父亲与母亲因琐事吵嘴或争辩。
我和哥哥、姐姐上初中时,都是父亲的学生。我们一致认为,他在生活中的少言寡语,与在课堂上的精彩授课判若两人。我们都觉得,父亲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脾气好,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这微笑发自于他的内心,透着慈爱、真诚、宽容、厚道、智慧、谦逊与善良。我正是在父亲的这种涵养熏陶下不断成长的。
记得小时候,我很爱吃西瓜,父亲能一次买上20多个回来。切开一个,我说不好吃,父亲就切开另一个,我说还不好吃,父亲就再切开一个……至今想起来,看到我满意时父亲那微笑的样子,就感到从嘴里甜到心里。
参军30年,我回家探亲若干次,每次父亲都在村口或小区大门,这最容易接到我的地方等候我。每次第一眼看到父亲,最暖心的都是他那充满慈爱、至真至善的微笑。即使近几年,父亲因患脑梗塞等老年病,动作明显迟缓,记忆力有所减退,但每次见到我,都会由内而外地展露他的喜悦。
这次回家却不同了,我再也见不到父亲的等候和那暖心的微笑了!追忆父亲最近一次的音容笑貌,只能定格在上次帮父亲洗澡、剪指甲时,他老人家异常开心的样子。万万没有料到,那次竟是与父亲的最后诀别!想起这些,我就感到无比锥心和刺骨!
天色渐渐暗下来,北风呼啸而过。我和哥哥回到家,站在父亲的灵柩前,悲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很想打开冰棺看看父亲,被母亲和亲友们阻止了。深夜里,我和哥哥聊起父亲,都觉得他是一个吃过大苦、心有大爱、身行大善、收获大福之人。
慎终不忘先父志,追远当存孝子心!虽然父亲走了,但他在我们心中的榜样作用、健康形象、殷殷嘱托、温暖亲情,积攒汇聚成了一股超乎寻常、势不可挡的澎湃力量。这种特别的力量,早已渗透到我们生命中来,将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并不断传承弘扬,以砥砺更多后辈勇敢面对生活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