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吸引国际“鸡娃”,留学中国成亚洲新风尚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石恩泽

在无数家长“鸡娃”式教育的推动下,中国社会曾一度流行出国“镀金”。在vlog(视频博客)兴起后,不少中国留学生曾积极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爬藤”(比喻只申请美国常青藤学校的留学生)经验。

但风水轮流转,近几年来,“爬藤”在vlog界显然不够酷了——随着众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涌向中国的高等院校,“留学中国”已经成为新的风尚。

视频网站Youtube上,不少作者制作了“留学中国”主题的vlog。(图片来源:YouTube截图)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拍摄“留学中国”的YouTuber大多来自马来西亚、泰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他们选择的大学主要集中在清华、北大、人大、复旦、浙大等中国一流院校,至于选择来中国的理由,则包括这些院校提供奖学金的机会多、科研能力强、食物好吃、物流方便、为追星而来等等。

作为海外留学生最看重的指标之一,中国大学的科研实力在近年来有了明显提升,这也可以从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看出来。

在2021年的QS榜单中共有83所中国高校上榜,比去年多了17所。清华大学(15名)更是一口气超越了4所美国的常青藤高校,分别是宾西法尼亚大学(16位)、耶鲁大学(17位)、康奈尔大学(18位)、哥伦比亚大学(19位)。清华大学排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其在学术声誉和研究影响力指标评分上的提高。

中国清华大学一口气超越4所美国的常青藤高校,并在学术引用上“秒杀”其他三所。

教育部在2017年曾透露,经过早些年快速发展期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

未来,“留学中国”能成为一项更鲜明的中国新特产吗?

“留学中国”新名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很多留学生的计划。

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ICE)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赴美的全球留学生同比萎缩了72%,其中中国留学生减少近9.2万人,降幅近20%。而另外两大主力军——印度和韩国的留学人数去年共削减近6万人。

疫情在令赴美留学人数锐减的同时,让“留学中国”成为更多更多学生的选择。

一位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裔青年Emily去年千里迢迢来到了上海纽约大学(简称“上纽”)。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Emily表示,原本她已经拿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普渡大学的录取通知,可在拿到上纽的录取通知后,Emily放弃美国的高校,选择来中国度过她4年的本科时光。

“除了考虑到来上纽能拿到中、美双学位和奖学金以外,更关键的是,现在美国疫情状况不太好,我的外国朋友们只能在家上网课。而中国疫情恢复得很好,我来中国可以在线下与老师和同学面对面交流。”Emily说。

近年来,美国和英国的大学正在面临国际生锐减的挑战。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在2018至2020年期间,英国与美国先后遭遇留学人数持续增长的拐点。美国国际教育协会认为,随着来华留学人数的增加,中国有望赶超英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留学目的地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全球八大留学目的地国接受高等教育国际学生人数及增长情况。(图片来源:CCG)

随着中国整体国力和科研实力的日渐强大,以及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对海外留学生无端打压、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下,“留学中国”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对于这张新名片,中国教育部有着长期明确的规划。早在2010年,中国教育部就提出了一项为期10年的“留学中国计划”,当时设立的目标是在2020年达到全年留学人员数量50万人次。

正因如此,即便是在2020年疫情爆发蔓延期间,教育部仍在发布的《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要做强“留学中国”品牌。

来华留学生结构失衡

虽然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已经取得了较明显的发展,但现时“留学中国”仍有相对数量较少、结构不平衡、质量有待提升、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也正因此,“留学中国”在品牌化打造上,仍有不小的发挥空间。

其中,来华留学生结构失衡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源结构、学历层次和专业分布。

首先,在生源结构方面,时代周报记者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和2018年来华留学生数据做了一个对比。按洲别比较,来华留学生一直是亚洲生源占主导地位,美洲和大洋洲生源占比非常小。而这个状况在近年来显得更为明显,2018年的数据来看,亚洲和非洲的生源增加得最为迅猛。

2014年和2018年来华留学生按洲别比较数据。(图片来源:时代周报根据中国教育部官网数据 制图)

其次,按学历层次划分,时代周报记者将中国教育部官网数据(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和美国ICE发布的数据做了对比。数据显示,在美国的留学人才中,博士生人数比中国多出5倍,硕士生人数则比中国多出了近5.5倍。

2018年中国和美国学历层次对比情况。(图片来源:时代周报根据中国教育部和美国ICE的数据 制图)

最后,从专业分布来看,参考广西中医药大学两位副教授方宝和韦健在论文中整理的数据,2016年中国的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以人文学科类专业为主,而美国则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这两位学者在论文中表示,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对高层次的留学生吸引力相对不足,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在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上相对失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16年中国和美国外来留学研究生专业对比情况。(图片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杂志2019年第6期)

“中外合作办学”蔚然成风

虽然“留学中国”在疫情期间迎来发展新机遇,可是这一状况能延续多久?

广州市英联教育培训中心升学导师Angel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今年的留学申请已经逐步恢复正常,但总体来看,美国的申请量大不如前,不少学生都选择转向申请英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学校。但这就导致原先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并不难申请的英国大学,难度级别在今年大幅上升。

而常年专注于出海服务的北京傲适达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张天卓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从目前来看,留学目的地的格局还存在不小的变数。“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整体对于学科开放的风向并没有改变,再加上各国疫苗互认的标准也尚未明朗化,现在一切还不好说。”

在形势不明朗的当下,中外合作办学提供的“在地留学”,正在成为海外学生新的替代选择,同时也为“留学中国”的品牌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蔡小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去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特批了500个扩招名额,可是报名的候选人数仍高达4600多名。对于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我们竭尽所能想收下所有人才,但无奈位置有限。”

不仅如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去年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的天才少年。“我们利用和华为联合开展的项目,从普林斯顿大学手上把人才争夺过来了。”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校长徐扬生向时代周报记者补充道。

张天卓也指出,在疫情期间,有不少澳洲大学在苏州高校园区设立临时的线下学习中心,未来不排除以此为契机,加速更多中外合作办学的落地。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本科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600余所高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覆盖了29个内地省市,每年招生超过15万人,毕业生共超200万人。

可见,中外合作办学已蔚然成风,且正在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中也存在亟待破解的难题。据全球化智库(CCG)在《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中分析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存在分配不均(东部沿海多西部少)、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相关配套基础社会建设滞后,及相关费用高昂等问题。

此外,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备受关注的业界标杆仅有9所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若按地域来看,头部效应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地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全国9所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图片来源:CCG)

关于这一点,Emily的母亲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美国华裔群体眼中,美国大学在中国“Go local(本地化)”做得好的主要有上海纽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而其他的选择还并不多。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