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所以很多家长总会担心孩子在学校会不会被人欺负,会不会是那种软柿子,被人欺负了不反击也不敢说。
这让我想起在《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一个善于“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角色。
魏璎珞,不做被人拿捏的“软柿子”
《延禧宫略》的魏璎珞不是“温柔”的女孩,她个性张扬,敢反抗敢表达。
第一次:
魏璎珞救下宫女吉祥,却被其他宫女欺负,甚至宫女锦绣还把水壶里面的茶水直接洒在了她的被子上。
当时魏璎珞一句话不说,转身离开了。
大家都在嘲笑她时,她提了一桶水,当众泼湿了锦绣全身,然后将剩下的半桶水全泼在了锦绣的被子上,就此,她在宫女们心中立威了。
第二次:
魏璎珞还是小宫女的时候,为了追查姐姐被害的真相而入宫。通过一系列的智慧查证,终于找到了祸首-王爷。
此时她没有想着息事宁人,而是想着如何处罚王爷。最终她聪明地用了一计:在皇族参加的国家重要的祭祀礼中,有一个环节是吃肉。
于是她就设法给了王爷一包盐包,后又举报,让王爷当众犯忌讳,从而被皇上狠狠地责打了一番。
她魏璎珞“你若欺人,我十倍奉还”的勇气,真的让人很震撼!
魏璎珞一系列的操作,也打开了家长育儿的一张大门。
可仍然有很多家长不苟同,认不女孩子就应该有女孩子的样子,应该温柔、懂事,可就在前段时间,一个女孩被人打了30个巴掌,她最后的结局是怎么?
女孩叫阳阳,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是学校出了名的富家女。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群高年级的学姐索要钱财,她一次又一次地满足了对方,最后,引发了更加严重的霸凌。
学姐要求她脱下自己新买的品牌运动鞋子,她这一次没有照做,便被三个学姐轮番掌掴了30次,直到她的姑姑路过发现了被“打得不行”的她,事情才终于结束了。
而这个女孩,最后不得不接受心理专家的治疗才走出这个阴影。
要知道社会不单纯,而她和魏璎珞同样都是女孩,为什么却被人当“软柿子”欺负呢?
其实细细观察一下,会发现那些容易被人拿捏的“软柿子”孩子,他们的父母犯了很大的错。
孩子的“怂”,可能是父母的这三个举动引起的:
1)父母过分严格的家教
生活中,有些父母是属于“冷酷”型的,对孩子有着极高的要求与标准,如果孩子达不到,他们会非常严格地处罚孩子。
这些条条框框教育,让孩子成为了一种思考定势:不要触碰。于是在生活中,孩子遇到别人对他的伤害,会觉得再忍耐一下就会过去了。
可是孩子一味的忍耐是不会迎来改变,只可能让自己受到更加厉害的伤害,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要顺应时代的变化。
正确做法:在严格的家教之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自我”,让孩子有自我的意识,并且让他们知道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达到更高的标准,实现“父母要求我做到”到“我想变得更好”的这个转变。
2)父母的强烈打击与否定
很多父母信奉压力及打击教育,但强烈的打击及否定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及自我。
他们对于自己的每一个思想都不确定,哪怕是被伤害时想要本能的反抗,也会觉得这是“错”的。
于是孩子在犹豫中不知所措,干脆什么都不做,至少不做一件事情就不会错。
可父母知不知道越是如此,孩子越会自卑,最终沦为他人欺负的对象。
正确做法:父母别再实施打击教育了,有时教育孩子时需要表扬与批评相互结合,如此孩子才能对自己“肯定”,才能保护好自己,不让自己的利益受损。
3)父母没有进行过“反抗”教育
其实平时生活的世界大多时候是很美好的,所以很多父母未对孩子进行过“自我保护”的反抗教育。
这样,孩子就没有了反抗意识,她们不知道自己被伤害了,要如何去摆脱困境。所以,被人欺负了不是不知所措,就是一味地迎合。
正确做法:父母要容许孩子对于错误或父母的权威提出质疑,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并且当孩子适当地保护自己的时候,要着重表扬孩子,让孩子慢慢提升保护自己的意识与能力。
谁家的孩子都是宝贝,所以父母不要把世界想得太美好,有些黑暗躲在暗处,父母要提前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