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与百年厦大》:一段“心有至善,身当自强”的国家记忆

《陈嘉庚与百年厦大》撬动大学多维IP化,将那些负载在校史上的民族风骨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年轻人带来振奋的力量。

文 | 喜力

近年来,纪录片影响力逐渐年轻化,一扫过去曲高和寡的印象。在众多纪录片类型中,高等学府题材纪录片呈现出破圈趋势。探讨纪录片“返老还童”的原因,是源于它们把握了当代观众的审美变化和精神需求。同时,纪录片也在不断自我更新,用故事化、日常化的视角,进入历史维度中,发掘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藏。

近日于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推出的三集纪录片《陈嘉庚与百年厦大》,是一部以高校作为线索的纪录片。推出时间既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又是厦门大学建校一百年的档口。这部纪录片挖掘着厦门大学建校以来,作为一个高等学府的多维价值,将其塑造为一个有风骨、有韵味、有姿态的独特IP。

百年厦大史背后的家国史

大学中孕育的历史宝藏

作为一部讲述一所大学成长的纪录片,如果只是把大学作为一个机构来表现,很难孕育出丰富的感染力。《陈嘉庚与百年厦大》将厦门大学视作一个有独特命运的生命存在,像是一个婴儿,承载着许多的期望和嘱托,逐步成长前行的故事。

很多著名高校会依傍于重要的特大城市,厦门大学并不属于此类。尤其是百年之前,在一座并不显赫的海滨城市,出现了一所如此大规模的高校,便是厦大独特的命运开端。这样的选择其实是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

这部纪录片将厦大的建校史和中国的命运史紧密地结合起来。一百年前,富商陈嘉庚发现中国的平均识字人口数量,与欧美和日本相去甚远,这是落后挨打的重要根源,由此生出了教育救国的理想。于是,他希望在祖国的东南沿海,这一片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域,建立惠及一方青年的教育基地。

同时,厦门临海,在家国动荡的岁月,海权是证明国家实力,以及对外交往的重要渠道。陈嘉庚希望在沿海之地,建立一所让外国人看得见的中国大学,挺起民族文化的脊梁。由此,厦门大学的出现,便是背负着深重的家国情怀,即便彼时连教育大家蔡元培都不看好,但陈嘉庚依然克服难关建立起来。让厦大的存在成为一颗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北极星。

而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过程中,厦门大学又几经辗转,始终延续着教育火种。在建国之后,高校承载着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重任,厦门大学在生物工程、数学等多个学科方面颇有建树,在世界范围内取得重要成果,继续践行陈嘉庚建校时的理想,让世界看到中国教育。

《陈嘉庚与百年厦大》将校史与国史串联起来的叙事方法,为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打开了历史叙述的新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皆有耳闻的一所大学,穿梭回时空中,回到过去陌生的年代。由此,观众也能更加深入、生动、有细节地了解历史。高校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场所,而成为了在历史中被塑形的,有独特意志的生命。这部大学史,凝结着中国人民改变命运的过程,尤其是知识救国的成就。让学生理解,高校并不是为了“考大学”而存在的,升级教育文凭的方式,从文化绵延则民族有望的角度,帮助年轻观众理解国史。

乱世之中的铮铮风骨

文化脊梁成就年轻一代新榜样

高校精神的延续是靠一代代人的支持。《陈嘉庚与百年厦大》将厦大的故事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从人的风骨,感受到学校的精气神。首当其冲的就是校主陈嘉庚,他是一代富商,本可以优沃地生活,但是却毅然做出了兴办学校的选择。在遭遇经济危机之时,宁愿放弃能够救活公司的借款,也要继续保全支持大学的经费。作为成功的企业主,但是生活非常简朴。即便到和平年代,仍然保持着简单的吃穿用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校长萨本栋,在厦门大学内迁长汀之时,努力为师生们改善办学条件,甚至将自己的汽车拆卸,为学生们点亮黑夜。原来在清华读书时,他是意气风发的网球队员,但是在担任校长期间因为过度操劳,很快地就变成了需要拐杖支撑身体的中年人。

陈嘉庚和萨本栋等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着厦门大学,他们的作为也诠释着这所学校的精神,同时也能够让现代的年轻人思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对于金钱的追求不过是数字的累积,人是需要更加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正如在飘摇年代的这些厦大人,本能够吃穿不愁,却因为救国之志,和更加宏伟的民族复兴梦想,在困苦中甘之如饴地斗争着。

《陈嘉庚与百年厦大》为当下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理想与远方的角度。过去提到战时,总是以战争为先导,保家卫国的军人是主角。但其实,每个人都能过通过自己的方式,保家卫国,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复兴国家的旅程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相对于军人,教育、学生等话题更贴近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如果是自己,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即便同样是上学,彼时的陈景润只在简朴的条件下,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教育并不是吃饱喝足后的被迫而为,而是作为一个人,对于更高意义的探寻。

这些在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时代的风骨们,挺起的文化脊梁,也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榜样力。爷爷辈们的热血和苦痛,向年轻人示范着,如何在和平年代,以个人的力量,争取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重要的国家记忆

大学IP化的多重延伸

在一个国家的记忆中,高校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发掘一所高校的价值,不仅仅是它拥有多少院系、学生,在国际上排名几何,更是它在国家的教育、文化历程中发挥的重要力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每一所大学都有校训,校训是在一所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凝练出的核心品质,也是对于学生的期许。厦门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在《陈嘉庚与百年厦大》中,从历史使命,到关键人物的故事、再到所取得的成就,让观众了解到这八个字中蕴含的厦门大学独特的性格。它的建立,就像那一排面对着海港的校园建筑群,是中华民族在特殊时刻想要奋发自强,并向外展示的标志。通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终于取得此成就。更能够体现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而唯有个人的自强与至善,才有国家的美好未来。

在纪录片中,除了深沉的民族意志,还有很多的优美情致。在炮火隆隆中依然响起的提示上下课的钟声延续至今,一百年不断的凤凰花开,在战争期间立起的如同童话般的建筑群,所有一切都是属于大学的青春浪漫。也成为了厦门大学,这个全国著名的旅游IP的吸引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是高校的浪漫所在,它既背负着远大的任务,可又因为年轻而脚步轻盈。每一代的青年人用自己独特的热血和纯真扛起了民族重担,这些属于厦门大学的IP,于外在和内在两种形式不断向外传播,给人力量的同时,也给人以温暖。看校园知其外在美,而看到《陈嘉庚与百年厦大》则能够读懂其内在的丰富内涵。

“考大学”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标配理想,但是通过年复一年的学习、补课、考试,考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似乎开始模糊。《陈嘉庚与百年厦大》这样的纪录片,把高校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国家记忆悉数表现,让观众重新理解教育的力量,理解高校的力量。从历史的维度再思考现在,也能够为现实年轻人答疑解惑,让教育跳脱出只为了获得文凭的框架,理解其更深层的用意,是为了人、民族与国家的不断自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找寻启程时的初心,回答时代的疑问与迷茫,这是《陈嘉庚与百年厦大》让一部校史能够获得观众共鸣的原因。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