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暖暖宇宙
“你是不乖的孩子!”
“你是一个自私的孩子!”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爸爸形容自己三岁女儿的话。
最近看了一部儿童成长类节目《告诉世界我可以》。
剧中有个场景,讲述了一个二胎家庭中,姐姐球球上演的一部“欺弟”大剧。
球球是个“完美”的公主,完美到拒绝认错,不能接受弟弟碰她的玩具,要把弟弟“扔”出门外。
球球在玩玩具时,1岁半的弟弟上前想一起玩,被球球一把推开。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弟弟不仅不能碰玩具,她还要把弟弟扔出去。
爸爸走上前调节矛盾,但方法却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爸爸要球球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弟弟玩,当球球不想分享时,爸爸告诉球球,你是个自私的小孩,是个不乖的孩子。
为了让姐姐认错,爸爸3次将她关进“小黑屋”,不顾女儿的哭闹和内心的崩溃。
短短的一段视频,却让人看得窒息:
十几分钟内,球球被爸爸扣了无数顶帽子。
傅首尔说:“当一个孩子被说成是一个自私的孩子,他们就会把这句话记住并且内化,把自己变成那个孩子。
其实,这样熟悉的场景却是经常出现在生活的缩影片段。
孩子早上叫不起来,我们叫他懒虫;
孩子做作业拖拉,我们说他慢性子;
孩子考试没考好,被说成“猪脑子”;
孩子考完了,我们怕他们骄傲,又极力否定孩子的努力。
据研究表明:有90%的孩子被父母贴过标签。
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很多时候给孩子贴标签的一句话,会让他们变成父母口中描述的样子。
看似为孩子好的话,却给孩子贴上了“负”标签。殊不知,这些话会形成心理暗示,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愈长愈大。
1
有多少好孩子,被贴上了“坏”标签
在《思考,快与慢》书中提及人的大脑有两个系统,它们之间完全不同却又相互配合。
系统1自主控制,不需要动脑筋,直觉思维。系统2需要集中注意力,在人们思考时才会发挥作用。
我们的大脑其实经常“犯懒”,系统2还没开始工作时,就替它作出了判断,系统1常常占领主动权。
系统1常常会被外界的话语所“洗脑”,被一个又一个“标签”覆盖、填满。
正如电影《哪吒之魔童转世》的主人公。
哪吒本是灵珠转世,却因为申公豹的调包成为魔丸转世。
哪吒在出生时把妈妈的手臂咬出了血,村民看到了四处逃散。
村民中有人喊妖怪,有人说哪吒是魔童,从此,这个标签便跟随了哪吒一生。
他成了村民避之不及的坏小孩,人人可唾弃,处处被指点。
哪吒陷入自我怀疑中,既然人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他也无力改变,于是向村民口中形容的样子一步步发展。
好孩子不是一天成就的,毁掉他们却是一瞬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就是“标签效应”。
被贴上标签的孩子,洋溢在脸上的自信会泯灭,稚嫩的脸庞,烂漫的天真,都会被无意间的标签悉数摧毁。残缺的碎片,无法拼凑,更无法复原。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曾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一张小小的标签,就会定义孩子的人生。一旦人生被定义,就不再充满无限可能。
2
不被定义的人生有多爽
有这样一个男孩:身材瘦小,皮肤黝黑,一双单眼皮下长着宽宽的鼻子和稍微有点向前凸的厚嘴唇。
乍一看其貌不扬,走近一看确实平平无奇。
可男孩的妈妈却明眸皓齿,一看就知道年轻的时候是个美女。
男孩因为长相被很多人讥讽,长大后甚至被当众骂“丑八怪”。
连业内一位资深的前辈也曾和妈妈开玩笑说:“阿姨不容易,捡来的孩子都养这么大!”
这个男孩很多人都认识——杨迪。
在杨迪妈妈眼里儿子是帅的,是优秀的,她不仅在儿子沮丧时,连连鼓励,更是不允许其他人伤害儿子一分一毫。
母子俩上节目做嘉宾时,小s照常“挖坑”,她问妈妈:“先生帅不帅?”“帅”,妈妈回答。
“儿子呢?”小s继续试探,妈妈说:“长得可以”。
这时儿子说,节目里有人会说我长得不好看,边说边用手指向小s。
谁知道妈妈,立马转头,一个“眼神杀”吓得小s连连摇头说,我们没有说。
妈妈这才转怒为喜,一字一顿地替儿子解围:“那是他的眼睛看花了。”
曾经那个备受欺凌的男孩如今成了观众青睐的综艺咖——杨迪,搞笑,扮丑,接梗都信手拈来,只要是他出现的场合都伴随着笑声。
他当场跪谢父母,因为他们多年来一直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他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完成当明星的梦想。
无论外界铺天盖地的恶意多凶险,转身,父母永远温和慈爱的摸摸他的头说:“你可以,我们爱你。”
是父母温柔坚定的爱意,为他度了一层铠甲,让他不畏艰难,护着他一路披荆斩棘,以梦为马。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从不轻易否定,不会简单的用一句话定义孩子本该有无限可能的一生。
3
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标签”
心理学上有个自我应验预言现象即,他人对我们的期望,往往会成为我们自我实现的一种预言。
比如,父母总是训斥、嫌弃孩子毛手毛脚的时候,孩子的潜意识会记住父母的说法,做事总是粗心;
若父母屡屡夸奖孩子乖巧听话,孩子则会表现出一副懂事,不吵不闹的样子。
总得来说,他人的语言会干扰我们的人生方向,成败都在别人的口中。
可生活中的父母,总在给孩子贴“坏标签”,他们真的希望孩子变坏吗?
其实,不是的,所有的父母都期盼孩子勤奋,努力,优秀。
父母不妨换一种方法,把说反话、贴“坏标签”的习惯转化成“正反馈”。
郑渊洁在节目里分析,父母给孩子贴标签这件事。
他说,父母认为孩子身上所有的毛病,都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你想让他改,自己先把这个事改正就好了。
家庭教育是一个“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
作为家长,他从未对孩子说过,“你要听话”这样的话,一次都没有。
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补充说,“听话和乖”在家里都是负面评价,是绝对不能说的。
在《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中有写: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一了百了,效果非常好。
有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比耳提面命的唠叨强上百倍。
你期盼孩子出类拔萃,自己先卓尔不群;
你希望孩子做事干脆利落,自己就别拖延磨叽。
毕竟,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里写道:
“为什么风可以那么温柔地对树说话,而你却永远学不会对我温柔地说话呢?”
当孩子日日面对怒目圆睁的父母时,想必他们心里是最委屈难过的:自己只不过是个孩子,又做错了什么呢?
大多数父母的冷嘲热讽,“贴标签”都是自己的独断专行。
我们出口的话可以是春天的暖阳,温柔滋养孩子;也可以是带着冰碴的刀子,无情刺伤孩子。
既然我们可以让孩子充满信心和阳光,何必因为不善的言辞让他一生惴惴不安,活在惊涛骇浪中?
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标签”,仔细想想应是育人者先育己,方为良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