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章巧慧
当确认6岁的儿子是一名自闭症患者时,冉存英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救孩子。
而当她发现还有许多人面临着同样的灾难时,她决定帮助所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一起抗争。
18年过去了,宜昌这位博爱的妈妈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接收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00多名自闭症孩子,帮助300多名孩子回到普通学校。
冉存英鼓励孩子从孤独中走出来
在第14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到来之际,冉存英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她并没有战胜灾难,但却从来没被灾难击倒。
从绝望到坚强,患儿妈妈辞工办特校
1999年12月,冉存英发现儿子谭非(化名)有些异常:转圈、乱叫、时哭时闹,不停地用手打自己的头。惊慌失措的冉存英带着儿子来到医院,经诊断,儿子患上了自闭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冉存英心如刀绞。
从此,冉存英开始了漫长的求医问药之路。她背着儿子,跑到武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去深山里找土郎中,但希望一次次破灭。在武汉,因孩子情况严重被机构拒收,绝望的她抱起儿子要跳进东湖,幸好被一个好心人拉住。
平复心情后,她发誓不管以后多么困难,都要治好儿子的病,至少要让他能够自理。冉存英开始大量收集关于儿童自闭症的资料,学习自闭症康复训练的专业知识,对儿子进行康复训练。三个月后,当谭非终于吐出了“妈妈”两个字的时候,她抱着儿子泪流满面。
冉存英教孩子算术
多年的求医过程中,冉存英接触到了一些与她有相似遭遇的家庭。“有很多像我儿子这样的孩子没有地方可以去治疗,他们的妈妈十分痛苦绝望。”为了帮助更多自闭症孩子,她在丈夫和亲友的支持下,下定决心去重新学习专业,并创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说干就干,冉存英奔走于北京、武汉、南京等地参加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取得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后,夫妻俩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把买断工龄的钱全部投入,加上从亲友处的筹资,于2003年办起了宜昌市博爱特殊教育学校。
从3个到许多,为学生降费毅然转“民非”
建校之初,冉存英遇到了很多难题,没有场地,“夷陵好人”李广佳免费提供了自家小院。资金不足,冉存英四处奔波,到处借钱,“那段时间,亲朋好友都不敢和我见面,连敲门都没有人开了,都被我借怕了。”
学校成立之初,全校只有3个孩子和4个老师。“我们招老师也比较难,特殊教育师、康复训练师已经很难找到,还有不少老师担心压力太大而不愿前来。”冉存英说,为此,她们先招聘幼师和普师,然后对她们进行培训。
由于生源不足,冉存英带着老师,一家一家地走访,足迹几乎踏遍了宜昌。一次,有个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学校。经过沟通,冉存英和家长约定了见面地点,但等到要见面了,家长却犹豫了。那天下着大雨,冉存英一直站在原地等待,两个小时后,这位家长得知冉存英还在,才赶了来,看到浑身湿透的冉存英,大为感动,答应将孩子送到学校。
指导孩子参加技能培训
冉存英用她的真诚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她深知,如果学校收费太高的话,很多家庭承受不起。于是,她拼命地压缩开支,将费用控制在成本上,尽可能降低学费。同时,为了给这些孩子争取更多的公益项目资金,她毅然地将学校转成了民办非营利机构。
“转成民非机构后,所有的前期投入都不能再计回报,而且我也只能拿工资。”冉存英说,有一年资金极度紧张,到了年底,还是等着她丈夫外出打工带回的钱发工资,老师们才过了一个安心年。
从小白到资深,特校生中培养出大学生
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校舍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2005年,宜昌市残联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将办公楼腾出一层,并按要求装修好,用作总校校舍,博爱特校的面积也由最初的200平方米增加到1000多平方米,在校教师48人,在校学生100多人。
在教学中,学校聘请了三峡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学院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博士、教授、专家组成顾问组,长期为学校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冉存英还独创了一套“系统干预法”,通过该方法强化对孩子的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到我们学校的老师必须要有‘五心’,爱心、耐心、恒心、细心和责任心。”冉存英举例说,有时候孩子身上可能到处是鼻涕口水甚至屎尿,作为特教老师一定要给她一个温暖充满爱的拥抱,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老师是真的爱他的,下次才能跟你交流。
来自成都的雄雄4岁时确诊自闭症,到宜昌市博爱特教学校后,冉存英为雄雄制定了科学的康复方案。短短8个月时间,雄雄就学会了自己独立用筷子吃饭,自己穿衣,大小便能自己处理好,主动与人打招呼,各种需求都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目前,雄雄已是湖北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
在忙于学校工作的时候,冉存英也没有放弃自身的学习。“要帮助别人,得先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2010年,她参加了全国心理咨询师学习,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如今,冉存英已是全国孤独症智力障碍学科带头人、中国残联精协孤独症委员会委员。
从救儿到救世,博爱妈妈因爱含愧
随着博爱特校的持续发展,冉存英看到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又不能独立求职谋生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大,十分担忧。按学校规定,过了15岁的学生就应该离校,为了让离校的学生能够独立谋生,冉存英决定帮助他们。
在一次全国性的培训会上,冉存英获悉支持性就业是心智障碍人士走向社会的有效途径,由此萌发了办实体解决大龄孩子支持性就业的想法。2014年10月,全省首家心智障碍人士支持性就业公益性示范餐厅“雨人筷乐餐厅”应运而生。
之后,由于餐厅的公益性质,没有办法抵御市场竞争,致使连续亏损,只能关门。尽管餐厅关门了,但是多名学员通过支持性就业培训寻求到了适合他的工作岗位,拿到他人生的第一份工资,“这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2016年在市残联就业中心的支持下,宜昌市首家残疾人支持性就业培训基地正式成立,目前,已接收80多名心智障碍者进行培训,成为了心智障碍者们走向社会的摇篮。
冉存英的儿子谭非经过多年的康复训练,生活已经基本可以自理,文化课已经达到小学三年级的水平,会电脑打字,进行基本的编辑和排版,特别喜欢画画。
冉存英坦言,当初是为了救儿子才走上特教之路的。但在办特教的这些年,身不由己地陷在事务中,对儿子特别亏欠。“有一次学校搞大型活动,最后有一个大合影,儿子抢着站到我身后的空档,轻轻地拍我的背说‘妈妈我想回家’,那一刻我都有点怀疑自己的选择了。”
目前,博爱特校已成为国家、湖北省、宜昌市残联三级定点康复机构,还是中残联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试点项目扶持的五十家机构之一。冉存英却说,在18年的抗争历程中,她很少有成就感,她只是庆幸,自己从来没被灾难击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