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高速运转的社会进步带来了人们的焦虑和压力。压力的蔓延,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成年人的身上,很多孩子也变得开始焦虑。
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优秀,于是他们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规划孩子的人生,强迫他们去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有些孩子便承受不住这样的压迫和压力,这是非常危险的。
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身亡,遗书曝光:接受自己的平庸到底有多难?
我们不应该忘记,学生不仅仅是学生,从年龄上讲,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因此,除了学习,他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现在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不仅仅是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著名的企业家马云先生也是三次参加高考,才取得成功,我们不得不承认,有的事情“天注定”。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学习能力,接受程度都不同,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标尺”衡量,是不合理的。不要给孩子设定过多的要求,因为如果没有达到,很可能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们已经尽力了,但还是无法达到要求。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让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做到最好。
说一则自杀案例,引起大众关注的原因是主人公的身份,大连理工的在校研究生。一个国家多年培养的人才,一个父母心中的骄傲,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是什么让他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答案是:压力。课业完成的不顺利,老师的教学理念和自己有差距,实验经常出错,再加上处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沟通不便,自己的实验成果数据一次次不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最终让他备受打击,信心受挫。
天性内向的年轻人,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内心的焦虑。现实中他没有表露过自己的想法,也没有找人倾诉,默默的选择了自己背负和承受。他的起点比较高,从小都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就是他的优秀,最终他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选择了结束生命。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父母要注重和孩子的沟通,注重孩子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我们鼓励孩子可以打开心结,畅所欲言,当释放出心中的情绪,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同时,我们不该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正确的引导和陪伴,不要过多提一些硬性要求,关注过程培养,精神的支持,然后“静待花开”。
学校方面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学校不应该仅仅关注孩子的智力建设,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建设。心理健康远比“漂亮的成绩单”重要,扛不住压力和负情绪,成绩再好,也只是空中楼台。
学校可以多开设一些心理课程,关心孩子的内心成长,这点很重要。教师也要做到多关注孩子的细节,不能只注重成绩。遇到问题,耐心询问孩子的行为原因,不要过度批评,不要一味的反对和评判,请多鼓励,多理解。
这次悲剧的发生,最后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实验数据被退回。经调查,学校的实验设备存在问题。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应该多维护自己的硬件设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实以上都是外在的原因,其根本还是孩子的内心抗打击能力太差了。古言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更何况仅仅只是小小的学业不顺,就这样草率的结束生命,孩子的“受挫心”,实在是太差了。
都说成年人压力大,其实现在孩子的压力也不比成年人少。原本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早早的穿梭在各种辅导班中。上课,补课,兴趣班,一个都不能少,我们看到的是疲惫的小身躯,上完课看书,看完书做作业,做完作业还要练练琴。
如果说孩子现在是一个家庭的核心,我想很少有家长反对。基本上父母的生活重心都在孩子身上,在具体一点,就是他们会很关注孩子的成绩。家长间的询问,对比,挂在嘴边的“某某家的孩子”,无形之中的对比,给孩子带来了隐形压力。这种行为正确吗?
最美好的时光应该在三岁之前,不谙世事,可以不学无术,每天只需要吃好,喝好,玩好,这无疑是最美好的时光。但是自从步入幼儿园,就仿佛人生上了发条,一刻都不能停歇。小中高,一步都不敢落下。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还没喘口气,摆在面前的又是现实问题:工作。这一步步走来,他们快乐吗?
或许忙碌的家长认为,给孩子好的物质就是对孩子好。其实仅仅是物质,还差的很远。物质上的富足,都是空虚的满足,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精神的“富养”,才是我们需要深思的事情。否则,你不关注孩子的内心,哪怕给他们金山银山,孩子和你的心理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总结
教育的各种问题,是现在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要多理解孩子,多想想自己孩童时代的困扰。多给予心理上的理解慰籍,不要过多的作比较。
学校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健康,而不是仅仅关注成绩,不要忘记学校的职责,“教书”的后面,还有更重要的“育人”。我们相信,如果社会各方面,都可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文中所提到的悲剧,就不会再一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