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是否遭遇了自家子女教育“灯下黑”?

图片来源:unsplash

“你放假的时候父母也放假,全年被监管的窒息感啊!”

“可能是因为教师圈子里隐形的成绩攀比风气,爸爸对我总是心存过高的期望。这一点一直非常困扰我,因为我自知根本没有他所期望的学习实力,每次考不好除了害怕就是愧疚。”

“幼年我的体会是,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父母太严厉,我长期处在被否定的状态下,自信心严重低下。我在中学大学阶段非常非常自卑,这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我看起来各方面都挺好的。”

这是知乎热帖“父母是教师是什么感受”的一部分回答。让人意外地感受到,一些父母是教师的孩子,竟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酸楚。

“灯下黑”的说法是由油灯点亮时,灯盏下方有一小片区域比较黑暗引申而来,指人们对身边亲近的人物和事件没有看见或不予觉察的现象。教师是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员,理应在教育子女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现实中,一些教师教育别人的孩子硕果累累,面对自己的孩子反而颗粒无收。

为什么会出现教师教育子女“灯下黑”现象?

第一,场域错位:家庭关系课堂化。

“父母一有时间就会教育我,但是我不清楚为什么在吃饭的时候还要这样。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觉得这没什么,但是我并没有犯错误,为什么饭都不能让人好好吃?”

场域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用以分析行动者的实践空间,宏观社会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场域,不同场域有各自的运行逻辑。教师是教育场域中的专业人员,通过自己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教育技能等彰显专业性,体现能动性。而家庭不同于学校,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如果教师父母把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功能实现迁移到家庭生活中,就会产生场域错位,不但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建构,而且会混淆家人关系的边界和功能。

家庭教育重在对孩子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孩子的心理特质、精神品格大多是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与学校教育比起来,更体现熏陶、浸润、无痕但持久的特色。学校教育是由专人承担、系统性、计划性极强的专业化活动,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为社会培育人才、选拔人才、造就人才。学校教育以能力为基础,假设年龄相近的孩子具有同等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施与同步教育,竞争性和比较性显而易见。

家庭原本是放松的地方,如果客厅变成教室、餐桌变成讲台、吃饭变成讲课,像在学校一样紧张,孩子全天候处于压力之下,就很难找到放松、纾解的渠道。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始终处于紧绷状态,没有缓冲和释放的机会,会形成本能性屏蔽。轻则充耳不闻,视父母说教如空气,你说你的、我干我的;重则逆反对抗,你说东我向西,唱反调,对着干。

第二,角色错位:亲子关系师生化。

“我妈妈每天上课的时候班里最好的那几个孩子让她心满意足,回到家里但凡我有点不会的,立刻就比上了,怎么我给他们讲一讲就会,给你讲怎么都讲不会。”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并按其相应的行为规范行为的人。一个人获得某种社会地位就会扮演相应角色,社会生活中,每种社会角色都有其社会规范,教师在学校扮演的是教师,在家庭扮演的是父母。作为教师,使命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社会化,符合社会规范。作为家长,父母首先是抚养者、保护者,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哺育人、养育人。作为教师父母,父母是先赋角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父母生养了孩子,就是终生的,不可替代。扮演好父母角色是教师父母的首要任务,不能以教师身份代替父母身份,这是本末倒置。

每个社会个体均扮演多重角色,教师亦然。教师回到家,如果不能自觉地从教师角色切换到父母角色,仍然以教师身份给孩子定目标、派任务、做评价,甚至将自己的孩子与班上的优秀学生做比较,以班里学生的成绩作为孩子的参照系,采取命令式、权威式口吻指摘孩子,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亲子关系错位到师生关系,亲子之间的亲情、挚爱、温暖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任务取向、成绩取向、业绩取向。作为教师父母的孩子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别人家的孩子有父母疼爱,我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别人家有欢声笑语,我们家只有考试分数?为什么别人家有温度,我们家只有成绩?

第三,情感错位:亲情关系拟职化。

“在父母眼中,学习就是一切,无论是什么话题,哪怕是闲聊,都一定给你扯到学习、懒等方面,紧接着便是无休止的训斥。也许他们是爱我的,但是他们的方式让我极其痛苦。”

教师家庭中出现“亲情拟职化”现象值得关注。“亲情拟职化”是将家庭情感关系模拟成职业情感关系的表现,具体表现为教师父母以职业情感处理家庭情感,将亲子之情、血肉之情、家庭亲情替换为师生感情、职业感情和同事友情。温情被冲淡,亲情被挤压,工具性情感浓烈,人本性情感缺乏。这样的家庭生活,理性有余,情感不足,影响孩子安全感、信任感的形成与稳固。

教育是情感密集型行业,教师除了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还从事情感劳动。师生情感是一种职业情感,是教师出于教育目的指向学生的情感,如尊重、关怀、理解、共情等。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按照学校情感规则从教,有些情感可以表达,有些情感不能表达;有些情感可直接表露,有些情感需要伪装。亲子情感是基于血缘关系建立的情感,有温暖的牵挂、离别的不舍,也有冲突或怨恨。家庭互动最多的介质是情感,父母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也是裹在情感中进行的,这是家庭教育区别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因素。

请三种关系错位,造成了教师子女教育“灯下黑”现象。如何从这种“怪圈”中突围?归位应成为改进之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家庭教育体现温度。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势必有其优势,但这并不意味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父母角色权威化,即强调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地位,也不意味着家里只能谈学习,忽视家庭应有的关爱和温暖。教师父母要主动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在学校当好老师,在家里做好父母。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教师父母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审思自己的言行、发表的观点,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感受家庭温暖。

父母功能不可或缺。家庭承担着物质生产、养育教育、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生活消费等多重责任。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忙碌的工作、繁重的压力使一些教师父母只履行了部分家庭职责,不利于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父母要善于角色切换,区分教师爱与父母情,分辨教师责任与父母功能。在家庭中多搭建情感平台,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先扮演好父母,再扮演好老师。

关系比成绩更根本。教师子女也要读书,也要做学生。教师父母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和学科资源助力孩子,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父母必须超越惯习,从更长远、更本质的层面看待子女教育问题。

从孩子的一生着眼,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精心建设家庭关系是关键。父母是孩子的心灵守护者,孩子一生都需要心理陪伴和精神交往,建设安全信赖的亲子关系,彼此敞开心扉,在最需要的时候有依靠、有理解,是有温度的亲子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求知合作者,孩子需要读书,需要走进未知的世界,许多人生问题等待他作答。父母与孩子相互推荐好书、共同解析难题、合作完成任务,是有深度的亲子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探索同路人,孩子必定要远行,去闯荡更广阔的世界,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父母给出意见和建议、发表独立见解、做出理解判断,是有高度的亲子关系。家人相处,说到底是关系建构,在家里学会相处方式,会成为孩子行事做人的基本模式,就是孩子的人生。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