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了邓亚萍鸡娃,才发现海淀家长很佛系

来源 |Miki粥

作者 |miki粥

ID |mikizhou520

这两天,邓亚萍冲上了热搜。

她在参加腾讯新闻出品节目《夸就对了》的时候,提到儿子林瀚铭喜欢打游戏,并想成为职业电竞选手,她很支持,就帮儿子考察了两家顶级俱乐部,了解训练方式和作息时间。

结果考察完,儿子就不想搞电竞了,因为他发现,当电竞选手一天要练12个小时,比打乒乓球还苦呢。

妈妈邓亚萍这一波神操作,引起不少家长有共鸣“让孩子放弃游戏的正确方法,就是一次让他玩到吐啊。”

但也有人反驳,认为这么早把竞争的残酷性摆在孩子面前没必要。如果一个孩子目标是北大清华,父母需要不需要把清北的竞争残酷摆在孩子面前?

这样的讨论,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教育就没有标准答案。

01

邓亚萍出生在一个乒乓球世家,5岁起跟随父亲学打球。

她先天条件不好,还因为个头矮,被省队拒过。但被拒之后,她反而觉得自己要争口气,加倍苦练不能让人看扁。

于是,练习全台单面攻时,她在腿上绑沙袋;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一声不吭,熬不住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有血泡,挑破了接着练,伤口感染也轻伤不下火线。

跟自己玩命死磕,让她拿下了18个世界冠军,乒坛排名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成为了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后来退役,她又把在球场上的斗志转移到学业方面,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国语专业学士学位及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

在邓亚萍的世界里,比赛有输赢,但人生没有“认输”。

打球是这样,教育儿子也要这样。

王者排位赛成绩好,林瀚铭拿了北京第一的孙尚香,刚动了当职业选手的念头,邓亚萍就帮他考察电竞队,去了解训练和作息。

在她眼里,玩就是玩,职业是没有退路的。就像当职业运动员,生涯非常短暂,18到23岁,结束。

所以,有行动都应该有目标,有目标都应该努力,努力都应该有结果。只要你要花时间在这上面,就要全力以赴,做到极致。

但儿子林瀚铭是个天生佛系养生少年,口头禅是“都可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平时爱吃火锅吗?我都可以。

同学对你的评价是哪几个词?还都可以。

邓亚萍甚至吐槽说,林瀚铭刚开始打球的时候没斗志,经常为输球找借口。

这样的一个少年,一想到走电竞职业道路,打游戏要变成被迫营业,又要丧失了一种人生乐趣,还不如趁早放弃。

妈妈邓亚萍,赢下第一回合。

02

妈妈邓亚萍有一套很独特的教育逻辑。

她当妈像教练,给儿子设定目标、分析利弊、讲究作战方法;再比如,她相信“孩子还不能清楚地认清自己,大人一定要去帮他做一些选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儿子林瀚铭喜欢打篮球,邓亚萍坚持要他学乒乓球。

理由很充分。

在小个子邓亚萍看来,打篮球能抵达的成功高度,和身高成正比的。

而儿子被父母的平均身高拖了后腿,先天条件就不足,明显不具备篮球职业选手的竞争力,就算成为一名优秀的选手,都是不太可能的事儿。

篮球明显吃亏,但儿子又不大愿意打乒乓球,犹犹豫豫的,母子僵持了好几年。

林瀚铭9岁那年,邓亚萍对儿子说,如果你再不开始练,咱以后就真的只能看球了。他才妥协,在世界冠军妈妈的亲自指导下,开始打乒乓球。

打了五年,林瀚铭拿了北京市青少年乒乓球冠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人觉得邓亚萍较劲,认为“好的教育不应该替孩子做选择”。

那你知道教育投资最痛苦的事是什么?是不能预测结果。太多时候都是钱和时间砸进去了,也“看不出什么特别大的成果”。

之前我有一个朋友,她娃喜欢游泳,她就送孩子去学游泳。

走特长就要出成绩,出成绩就要艰苦训练。她娃为了练游泳,每天跑5公里,每周泡泳池6天。而且,为了保持竞技状态,还跟着妈妈全国跑,各地去参加比赛。

就这样苦练了好几年,孩子始终保持校队第五,进不了四强,参加不了接力赛。

为什么呢?因为发育跟不上,身高体质和四强选手有明显差距。所以无论他多努力,运动天赋匮乏,依然也拿不到好的名次。这就是现实。

虽然很不甘心,但学不出来也相当于无。作为一个职业运动员,邓亚萍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她没有支持儿子发展篮球爱好,并通过乒乓球训练,让佛系儿子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冠军。

03

邓亚萍对教育有一种天生的觉察力。

如果基因决定成绩,还是跟她过去运动生涯相关的话,那家庭资源让教育“抄近道”,就属于后天的领悟了。

让儿子练乒乓球,不只是因为预测他身高有限,还因为家里现成俩兵乓球国手,当妈的还是女子大满贯。孩子朝这个方面发展,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想学打球,奥运冠军最强国手直接教;要出成绩,最好的集训队资源随手可得;就算找个练球的搭子,也是最顶尖的陪练给喂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平躺在优质的资源之上不用,舍近求远学其他路径,除非孩子真的天赋异禀,否则那不是赤裸裸的资源浪费吗?

大多时候,家庭资源决定孩子的教育方向。而且这种决定性的影响,通常还不用刻意培养,全靠“熏陶”。

就比如说吧,六岁娃能读《史记》,因为父母都是搞出版,一屋子全是书,厕所里都堆满了书,看书就是这一家子娱乐的方式,阅读能力能弱吗?

二年级娃单词量超过4000个,因为她妈是英文教育的专家,关于英语教学,从规划、资料、分步实施那都刻在心里的,鸡娃随时上手随时来啊!

还有那些从小拿书画大奖拿到手软娃,你以为是上培训班上出来的吗?那都是家学渊源,家里有个能写会画的家长,平时桌上就铺好宣纸,高兴了随时即兴发挥…

反之,如果家里没有人会书画,没有书画桌,写个毛笔字还要收拾桌子铺毛毡,叠宣纸洗毛笔倒墨汁,这字还没写呢,先把自己麻烦个半死…

在这种条件下,就算你给娃找大书法家当老师,也大概率会半途而废。

医学、艺术通常都是世家,因为家庭资源的代际传递存在一种必然性。而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家庭资源就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助力。

04

主持人在节目里问林瀚铭,你有想过兵乓球这条路走多远吗?

林瀚铭琢磨了一下,说“能管我上个高中上个大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9岁开始打球,寒假每天训练超过8小时,年三十都要独自一个人参加封闭集训,孤单过年,不是为了兴趣爱好,也不是为了成为职业运动员,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能进入北京顶尖的中学,自己的目标校,北师大二附中。

北师大附中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

2013年高考文科平均分达642.99分,全市排名第一;理科平均分654分,全市排名第四。理科96.1%学生在600分上,文科100%学生在600分以上。

接待过奥巴马的太太米歇尔到访,校内学生做实践项目都是去北极进行科考。

西城牛校前三强,想要进入这所学校十分困难, 就算是特长生,2020年乒乓球项目北京城区也只招了一个,竞争异常激烈。

坦白说,对乒乓女皇,拿了无数个冠军的女强人来说,邓亚萍完全可以通过隐形的人脉和资源,让孩子进入任何一所心仪的学校,躺赢人生。

这条捷径上,没有每天8小时的训练挥汗如雨,不用在集训队过年孤孤单单,孩子更不必吃苦,还能缩短奋斗时间。

但她还是给儿子选了一条难走的路,义无反顾。林瀚铭努力打球、练球、参加集训队、拿奖,跟自己玩命死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竞技运动走出来的邓亚萍,从清华刷到剑桥,通过读书成为了退役运动员中的佼佼者,她显然更倾向于“赢的公平”。

如果上一所好学校是目标,那就要通过自己的真本事赢回来。

有人会觉得,以升学为目标,花时间训练却不走职业道路,就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有这个时间,干点什么不好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香吗?

妈妈邓亚萍不这么看。

作为一个目标感超强的人,她说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必须设定精确的目标。现阶段儿子的目标是升学,能帮他的工具是乒乓球,那苦练特长进入目标校,就是他要做的事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对于必须要做的事儿,不存在什么好不好、浪费不浪费的…

做,就对了。

主持人问邓亚萍,为了强化目标,让儿子放弃更多他感兴趣的东西深入训练,会不会担心儿子长大以后怪她?

邓亚萍说,我觉得不会,反过头来我觉得他会感激我。

05

儿子练了几年球,开始在意比赛了。有一次输球,说自己不吃饭了。

邓亚萍听了,说了一句“很好”。

开玩笑开得都一如既往的强势。

因为邓亚萍的人生经验是,这个社会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你不敢去竞争,又承受不了竞争的失败,其实是蛮累的,或者让自己生活的纠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不愿意让儿子陷入这样的纠结,所以坚持让他打球,磨练意志,培养敢打敢拼的精神,能更好地适应未来残酷的竞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是妈妈邓亚萍对儿子最深的温柔。

而儿子林瀚铭性格佛系,不善表达,虽然是15岁少年却没有青春期叛逆,包容,还有同理心。

他眼里的妈妈邓亚萍,是个除了睡觉都在工作的人。有一次她加班回到家,累得坐在沙发上就睡着了,这可把他心疼坏了。

爱在心里,只是母子都不擅长表达,把情感设置成了“对方不可见”。

好在结局圆满。听到妈妈夸自己包容体贴,林瀚铭狂拍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通过一个节目,母子真诚的对话,儿子理解了母亲的严厉,母亲也看见自己在儿子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

很多人觉得,也许邓亚萍换一种教育方式,林瀚铭会成长得更好。

但,结果谁知道呢?教育本来就是每个家庭的选择,孩子会在家庭的选择中,发生着不可预知的变化。

主持人问林瀚铭,打乒乓球算你的爱好吗?

林瀚铭很坚决的说,是。

主持人又问,那打乒乓球是你的工具吗?

林瀚铭想了许久,皱着眉头说,好像也是。

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