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圆桌派》里,李玫瑾教授提到了"脱敏"这个词,她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进程,为了防止他后面发生什么事儿,必须前面要做到什么事儿。
李玫瑾教授说:“我孩子这一代,我父亲对他也是说话特别重,有一次我在家,他突然大吼,我说她那么小,你把她吓着。”我父亲当时就说,“她经过这样的事情,今后走上社会,就没有人能吓着她。”。
在一次采访中,郭德纲提到郭麒麟的教育时,也曾提到“我该骂的都骂了,该管的都管了,我儿子什么都懂,他出去后就不会吃亏。”
其实,他们的观点说白了,就是现在提倡的“挫折教育”、“打压教育”,他们认为,孩子只有经历过父母的打骂挫折,将来才能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的挫折。
然而,我并不完全认同他们的观点!
“挫折教育”这个概念其实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却将它理解错误,运用错误!
在《少年说》中,当小女生袁景颐恳求妈妈不要总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希望妈妈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时,妈妈的回应让人心寒:“我觉得你的性格就缺打击,不打击下你就发飘。”
父母坚信打压挫折才能激发出孩子越挫越勇的能量,孩子只要被表扬,就会翘尾巴,就会骄傲,就会变坏。所以父母一定要用讽刺挖苦,可以制造挫折来让孩子栽跟头,来唤醒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当袁景颐流着泪说“你老是打击我,我觉得自己很差。”我想知道台下的妈妈,心不会痛吗?
因为孩子还小,对很多事情没有判断能力,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达不到,所以孩子的心理发展主要是被父母主导的!
当他们被最亲的人不断打击,他们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无能,是个废物,最终出现懦弱自卑的性格!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给孩子设定困难,不是打击讽刺孩子,不是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正确的“挫折教育”,是要教会孩子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并且告诉孩子在跌倒的时候如何爬起来!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武汉的冬天非常寒冷,但是因为没有暖气,家里比外面还冷,寒彻骨髓;而哈尔滨,虽然外面气温低至零下二三十度,室内却温暖如春,所以在哈尔滨,冰冷刺骨的冬天似乎并不难捱。
运用到“挫折教育”,也是同理,孩子在外已经会不断遭遇挫折,回到家里,持续的挫折只会让孩子绝望,而父母温暖的呵护和支持才会是孩子捱过艰难时刻的最大动力。
做孩子身后的支撑者
当孩子考了95分,不要说“为什么还考不到100分,你这个猪脑子。”
而是应该说“和上次比有进步,说明你这段时间的努力有成效了,继续加油,而且这次的卷面也很整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好吗?”
父母给孩子的不应该是打击,而是爱、陪伴和鼓励。只有被父母不断支持鼓励的孩子,他才不怕外面的风雨严寒,不怕别人带来的伤害,他才经得起挫折,因为父母的爱就是他们勇往直前最大的底气。
丰富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孩子之所以面对的挫折时会不知所措,是因为他们缺少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办。
比如说,没有人和自己玩,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和别人交朋友,被孤立就是孩子面对的挫折,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那么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在平时的教育中,教给孩子应对挫折的方法,去不断增加孩子正向体验的机会,丰富孩子的经验。
“挫折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必不可少,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千万不要曲解“挫折教育”的真正含义,用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