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
而厌学就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情绪障碍。
厌学情绪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教育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生一旦厌学,就会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甚至抵触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家长也会出现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严重的厌学情绪还会出现旷课、逃学等现象。
现在的很多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各类培训机构去强化学习,希望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提升成绩。而其中就不乏有厌学抵触学习情绪的孩子,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在刚进入学习状态的时候,克服掉自己的厌学情绪呢?
首先必须找到孩子真正厌学的原因。只有找到源头,才能有针对性地从孩子的心理、学习上去疏导,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厌学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既有孩子本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因素影响。
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1. 社会因素
孩子们受到很多不良社会现象和观念的干扰,相互之间攀比的不是学习,而是虚荣心、家庭条件,“有背景没有文凭也能有好工作”、“没文化也一样赚大钱”、“学好数理化不如一个好爸爸”等等,从而导致不少孩子出现自卑消极对待学习的情绪。
2. 学校因素
老师的角色没有顺应时代改变,还停留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上,学生被分数、作业压得踹不过气来,导致孩子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老师随后的一句“怎么就你还不会?”、“都讲过几遍了”等等缺乏爱和鼓励的话语,也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在不知不觉中使得孩子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
3. 家庭因素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也就对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让孩子争第一,就给孩子报名各类补习班,不顾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承受能力,过重的压力和繁重的学业,让孩子们慢慢滋生了讨厌学习的想法。
而过度关注的另一面还有一些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教,父母情感不和,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等等也给不少孩子带来了学习上的焦虑和不安。
4. 自身因素
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缺乏症和多动症,懒惰症和心理惰性等等也会导致学习落后。成绩差,继而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差了。
总之,问题是多面的,但导致的结果只有一个。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矫正和改善孩子的厌学情绪呢。
1. 加强家校沟通
学校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也需要与家长保持联系。让双方都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一起解除孩子学习的压力,让厌学的学生感受到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的温暖,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 给予成就感
很多人觉得,厌学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只要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就行了。这其实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
人对知识的渴求是天性,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更深原因,就是没有成就感。当学生一天辛苦地上课学习,又是做卷子,又是刷题。但回到家,却感觉自己什么也没学到。日复一日,学生每天都得不到成就感,就会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因此,学校和家长都要学会给予学生成就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每堂课都学有所得,让他回到家可以对今天的学习成果回忆起来,甚至还可以分享给自己的父母,周围的伙伴。这就是他的成就感,而这也会成为他继续学下去的动力。
3. 传授学习方法
学习不是模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与方法。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重复性的机械记忆,或者不断的抄抄抄。重复性的工作只会让他逐渐厌倦,而得到的回报却是少之又少。机构的老师不应该只是讲知识,也要不断将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提升效率,这样学起来才更有动力。
4. 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
学校里的评价机制往往都很单一,那就是分数、名次。也让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进步观念,只有取得了分数和名次上的进步才是进步。知识学得扎实不扎实,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不重要,只要考试上说得过去就行。而一旦考试没考好,就会一蹶不振。这就是单一评价机制造成的苦果,让学生没能形成正确的进步观。
因此,我们要形成多方面的评价机制,从多个方面去看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进步观念,进步是日积月累,记住一个单词是进步,学会一个语法是进步,会唱一首歌是进步,会跳一支舞也是进步。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考试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学习结果,老师要看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正确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进步观。
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在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里,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心理辅导,让孩子健康地发展。